江西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培育、践行和弘扬

    宋俭;成曼丽;

    培育中国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探究把握中国精神,透过层层的历史表象认识那律动着的作为一个民族灵魂的精神本质,从而达到自我认知,这是培育中国精神的思想前提。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自觉地融入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统一的中国精神中去,勇当中国精神的承担者和践行者,这是培育中国精神的实践基础。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传播中国精神,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从而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源,这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使命担当和必要路径。

    2024年11期 v.44;No.456 5-1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分析——基于“价值—制度—行动”的维度

    徐求真;王小素;

    “价值—制度—行动”理论分析框架为在新时代捋清精神谱系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实现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在价值维度上,精神谱系的价值认知表现为纵向维度的因时而生,构筑了四个历史时期不同主题的历史精神脉络,以及横向维度的因势而新,彰显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在制度维度上,精神谱系的价值实现依托于一系列科学完备的机制安排,包括研究阐释机制、宣传普及机制、学习教育机制以及互动传播机制。在行动维度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并丰富着精神谱系的内涵。同时通过汲取三大文化中的精髓以及发挥榜样示范的引领作用,持续推动精神谱系的发展壮大。

    2024年11期 v.44;No.456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的生成逻辑

    李明文;郭国祥;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标识和精神内核,是新时代涵育时代新人的珍贵资源。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的内生动力。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涵育新人的思想、方法、路径,是明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的前提。新的历史起点,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引,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促进时代新人全面发展、塑造时代新人精神特质、拓展时代新人涵育路径、增强时代新人涵育实效、贯通时代新人涵育链条、拓展时代新人宏阔视野,助力时代新人具备“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特质,使之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2024年11期 v.44;No.456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研究

  • 科技创新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张颖熙;

    发展银发经济是我国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发展面临养老设施供给缺口大、适老化改造推进缓慢、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紧缺等挑战。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银发经济领域,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向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赋能银发经济要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以数智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银发经济转型升级、驱动银发经济模式创新、构建银发经济生态系统和助力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等,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快科技适老化改造,以科技创新促进银发消费供给多元化、丰富老年文旅消费场景,加大银发经济领域科技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

    2024年11期 v.44;No.456 29-37+2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研究_“新质生产力”专题【二篇】

  • 新质生产力测度:理论依据、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

    郭春娜;于法稳;孙咏;

    探索新质生产力测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事关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可以监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理论上深入分析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创造的财富范围、创造财富能力的测度、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和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测度的框架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新质生产力测度的指标体系,根据2014年至2022年全国层面的数据,计算出我国新质生产力总指数及各维度的分指数。研究发现:2015年传统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开始进入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总指数及各维度的分指数持续大幅上升,新质生产力总指数、生产力三要素的实际生产能力指数、劳动者指数、劳动资料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467.91%、2670.15%、133.23%、1887.63%;无论是潜在生产力之间,还是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之间,协调发展程度都越来越高。应加快构建国际认可的新质生产力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精神财富纳入官方核算范围,需要缩小贫富差距,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与优化组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024年11期 v.44;No.456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超前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选择和实施路径

    朱香敏;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的特征主要是产业价值的战略性、前沿科技的引领性、技术创新范式的生态性,但也存在高度的技术不确定和市场不确定性。超前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预见和支持,营造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生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夯实未来产业的算力基础。

    2024年11期 v.44;No.456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历史研究

  • 新中国75年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推进

    郑有贵;

    新中国75年间,农业农村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取得历史性进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推进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民由传统向现代演进奠定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基础,农民农村向共同富裕演进奠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基础,农村既塑形又铸魂全面发展奠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的基础,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奠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础,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全球粮食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奠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基础。新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能够取得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进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推进贡献力量,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握现代化规律,在工业化进程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补农村短板,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程中解决农业短腿问题,形成了动员全党全社会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2024年11期 v.44;No.456 57-6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中国75年跨区域工业经济布局历史演进研究

    黄巍;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充分考虑国防、地域、资源、经济等诸多要素,创造性地从地域资源禀赋优势角度出发,并通过跨区域工业经济布局的规划与部署,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经济布局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中国基本采取了以东北、东部沿海为重点,同时兼顾沿海与内地、一线和三线地区相互促进跨区域的工业经济布局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重要增长极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四大板块”之间的跨区域工业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对推动中国工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年11期 v.44;No.456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公益诉讼研究

  • 民事公益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反思与重塑

    张嘉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我国基于司法解释确立的民事公益诉讼级别管辖制度无论是设定的立法技术、级别管辖司法政策的走向还是司法实践等层面都存在或引发了诸多问题,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经不起逻辑经验的推敲和验证,应改革和完善。对其改革和完善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其回归民事诉讼级别管辖的基本轨道,即根据民事公益诉讼标的额大小确定相应的级别管辖,将案件分配至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同时建立民事公益诉讼专业化的审判机构,并不建议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实行集中管辖。

    2024年11期 v.44;No.456 77-87+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证据调查权的强制性

    杨秀清;赵明悦;

    2012年《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证据调查权,但对询问当事人、证人以外的证据调查方式没有作出规定,也没有规定被调查人不予配合的法律后果。201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在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检察机关民事证据调查权的立法与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在具体的检察监督工作中体现为不同的检察权能,不同检察权能下的法律监督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对检察机关公益证据调查权的研究也应当立足于检察机关的具体诉讼权能,即检察机关的民事公益诉讼权能,并以之作为论证、完善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证据调查权的基础。

    2024年11期 v.44;No.456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论我国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汪静;

    我国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高质量的实践样本,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从程序适用的视角检视我国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可发现其呈现适用低频、法律适用混乱的尴尬现象,在起诉主体、程序规则、体系化发展等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方式可解决起诉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程序规则、重视体系化发展等路径,可为建构体系化的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供有益借鉴。

    2024年11期 v.44;No.456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公益损害赔偿金的治理功能及规范路径

    余彦;杨力友;

    囿于公共利益不可量化的特殊性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公益诉讼中不同种类法律责任间的竞合标准不明,导致裁判结果差异较大、公益损害修复效果不佳等问题。创设公益损害赔偿金制度作为公益诉讼制度的诉讼请求、判决结果和责任形式,有利于明确兜底、填补、惩罚、激励功能于一体的公益诉讼法律责任,进而保证被损害公益的修复效果。公益损害赔偿金数额的确定可以参考虚拟成本法的计算方式,并以公益损害修复效果为裁量标准,兼顾公益诉讼个案中的主客观裁量因素。通过公益损害赔偿金与其他法律责任的折抵,达致法律责任落实和公益修复效果之间的平衡。明确折抵原则和折抵规则、完善监督机制、创新平台监督方式、拓展公益损害赔偿参与主体是保障公益损害赔偿金制度目的有效实现之重要路径。

    2024年11期 v.44;No.456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社会学研究

  • 基层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向度——基于7省市68个社区的实地调查

    徐明;陈斯洁;

    社区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最直接、最广泛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面对社区治理中日益显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仅需要传统的管理方式,更需要引入和深化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细节,追求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对全国7省份68个社区开展实地调查,运用“社区治理理念—体系—能力”整合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社区治理的发展是一个以理念现代化为先导,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在理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了引领支撑作用;在体系层面,基层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向度主要包括精准识别靶点体系、精微网格化管理体系、精确资源协调体系、精细公共服务体系、精益社会治理效果评价体系;在能力层面,主要包括精准的靶点识别能力、精微的网格化管理能力、精确的资源协调能力、精细的公共服务能力、精益的效果评价能力。基层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向度不仅是对基层治理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更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指引。

    2024年11期 v.44;No.456 120-130+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相亲择偶:理性化场景中的情感社会行动

    程激清;张晓霞;

    青年群体的婚恋择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动,分析该行动过程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理解当前青年婚恋择偶难的问题。本研究从行动和互动角度分析城市青年相亲择偶过程,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及困境。研究发现,青年相亲时形成了一系列行动策略:相亲前积极拓展社会关系以增加相亲机会,提升自身吸引力,抬升择偶议价;见面阶段重点考量经济、物质等“硬件”指标,考察互动感受、性格、生活兴趣等“软件”特质,最终以相互认可程度确定是否继续交往;在终止相亲互动时,以保留情面方式维护相亲择偶声誉,避免损失后续相亲机会。然而,工具理性的择偶观念和市场性质的相亲择偶场景营造了博弈对抗式的理性化场景氛围,使双方形成排斥性互动能量,消解了建立亲密关系本应有的信任、关爱、温情等情感要素。因此,营造符合青年情感发展规律的相亲择偶环境氛围,培育青年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以提升择偶效能,或可在微观互动层面为化解青年婚恋难的问题提供思路。

    2024年11期 v.44;No.456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化研究

  •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出场、要素、评价与进路

    王钰鑫;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出场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当在意识形态领导力、社会文明约束力、文化资源整合力、文化创新创造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上达到应有的强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核心的评价标准体现为方向标准、活力标准、共享标准、势能标准。明确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路径,一是坚持主义定向,夯实思想基础;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振奋精神状态;三是抢占价值高地,强化价值引领;四是提升文化实力,增强品质展示。

    2024年11期 v.44;No.456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共生理论视域下艺术乡建的生态性研究

    肖丹;

    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艺术乡建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乡建涉及要素众多,需要遵循共生的基本规律,通过内部和谐共处、外在审美驱动以及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共生,达到艺术与生态的和谐共处。但在当前的实践中,还存在艺术乡建的共生模式不够多元、共生环境不协调、共生单元不全面、共生效益不显著等问题。为了实现艺术乡建的共生和维持其生态性的稳定,需要寻求艺术活动的特色化发展,注重艺术与环境的协调,强化村民的参与感,并提升艺术乡村的持续获利能力。

    2024年11期 v.44;No.456 15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低碳研究

  •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蓝管秀锋;吴若凝;李志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规模、制度建设、技术创新方面实现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环境规制的有力手段,研究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可以为完善经济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提供经验和依据。通过收集A股上市企业的相关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实证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所产生的政策效应,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同时,拓展性分析认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企业所属行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存在差异,且具有地理溢出效应。因此,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策配套等相关建议。

    2024年11期 v.44;No.456 160-17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制度的完善

    金宵羽;

    碳排放数据质量是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制度对于确保碳市场的公平性、透明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碳市场数据质量问题反映出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市场培育的渐进性,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的实质是对正常碳排放数据监管秩序的破坏,为了发挥碳市场的减排激励机制,应当采取多元共治、刚柔兼济的监管模式,可从构建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立法体系、完善碳市场数据质量责任体系、形成碳市场数据质量协同监管体制等方面促进我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管制度的完善。

    2024年11期 v.44;No.456 172-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学术新锐论坛

  • 从本源落入边缘:“情”的法律理论地位之学术史考察

    王梓纯;

    “情”是中华法系的标识性范畴,厘清中国法律理论中的“情”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学术史考察发现,“情”是人的主体性即人的意识能力、内在德性与现实利益综合互动的实际表征,表现出人的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在中国传统法哲学的“情—理—法”理论结构中,“情”是本源,“理”是贯穿“情”的内在义理即正义原则,“情理”是“礼法”的内在根据,“礼法”是“情理”的形式载体。近代以来,继受的法学知识体系坚持理性主义立场,消解了中国传统法哲学关于人性的基本理解,“情”自然而然从法的形而上视域逐渐消失。没有形而上层面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统摄,形而下层面对“情”的理解呈现出碎片化趋势,“情”在司法实践中成为法律、法理评价剪裁的对象,情理与法理逐渐分离。

    2024年11期 v.44;No.456 18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理性到德行:论卢梭的人性假设对德育的启示

    杨小艳;

    卢梭认为,人天然具有的“自爱”“爱他”情感是道德的基础,可以在理性的指导下激发人们产生有利于促进自我和共同体完满、幸福实现的道德行为,促进道德律为共同体及其所包含的个体最大限度的自由、解放与潜能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发挥效用,为合理处理德行的自由与强制、理想与底线、道义与功利、自利与利他、社会角色承担与个人角色承担的自觉、自为、自主的道德判断与实践提供行动框架,促进德行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这既给人的德性培育带来重要启示,同时,卢梭把理性规范下共同体的建立视为克服资产阶级私人占有矛盾良方的观点也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

    2024年11期 v.44;No.456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同时,也开设一些专栏或专题。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教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

    2024年11期 v.44;No.456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