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特稿

  • “子张之问”的“文明之问”与新文明秩序建构

    谢茂松;

    “两个结合”的深远意义需要在文明史的视野下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为此,首先提出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黄炎培之问”相对的“子张之问”的“文明之问”,即文明走向之问、文明连续性之问、文明传承发展之问。从曲阜讲话到武夷山讲话,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都需要放置在文明史视野下来理解古今问题意识,并在古今之间不断往返,从而以文明史视野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问题意识、历史脉络与深远意义,进而研究“两个结合”指向的新文明秩序建构。

    2025年08期 v.45;No.465 5-1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哲学·现象学研究

  • 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现象学引论

    张廷国;

    与休谟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康德唯理论的认识论不同,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不仅跳出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而且突破了传统哲学对“经验”概念的狭隘理解,提出了现象学经验或纯粹经验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他认为现象学经验既包括谓词经验,也包括前谓词经验,而要保证科学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和绝对明见性,就要从谓词经验和谓词判断的明见性回溯到前谓词经验和前谓词判断的明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澄清知识的真正起源。因为在前谓词经验领域中,主体自我对被给予的对象已经具有主动性把握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知觉兴趣对知觉对象的展显和展显性的综合。

    2025年08期 v.45;No.465 16-23+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塞尔与认知现象学之争

    郑辟瑞;

    当代认知现象学之争围绕着“有意识思想是否具有专属的非感觉现象特征”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认知现象学观点。胡塞尔通常被视为认知现象学的捍卫者,但其具体的认知现象学观点并未得到清晰说明。对胡塞尔关于意向体验的结构分析的考察表明,尽管胡塞尔承认有意识思想具有非感觉现象特征,但他倾向于将其视为随附性特征,而非意向本质的构成性因素。胡塞尔持有最小限度的认知现象学观点,基于反射模式,他认为,有意识思想的非感觉现象特征是从感觉体验中“借来的荣耀”。胡塞尔既肯定思想的现象性,又强调其本质在于意向性,这为当前的认知现象学争论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

    2025年08期 v.45;No.465 24-3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象学视域中的意义

    马迎辉;

    现象学是意义之学。在行为现象分析中,胡塞尔不仅将意义建立在整体与部分关系之上,而且将意义在意向中的显现,即所谓的“含义”理解为意向与充实的动态转换以及充实的程度差异。在超越论构造中,胡塞尔进一步将意义理解为纯粹意识的诸显示方式的综合样式,海德格尔则根据解释学直观,将存在的意义形式显示为此在在世生存的何所向、何所为等现身关联。而显示方式与现身关联最终只能在时间相位的综合方式上得到表达。生存意义的丧失既体现为无力回到纯粹显现的关联,也体现为诸显示方式之综合在被压抑和篡改之后的物化和异化,如何在本源存在中构造出诸显示方式及其综合仍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2025年08期 v.45;No.465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产业成长机制——以贵州省为例的分析

    刘志彪;马训;

    欠发达地区抓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机遇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嵌入数字经济产业的产品内分工,参与其某些环节的加工制造装配生产,这将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新的成长基点。贵州充分利用气候凉爽、低电价等突出比较优势嵌入数字经济产业产品内分工,这是该省数字经济产业获得成长机遇的基本条件。政产学研用各主体相互协同,通过承接产业低端环节起步、形成产业关联溢出效应,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及强化人才培养等,是决定贵州本土数字经济产业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贵州案例是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的区域样板,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实施赶超发展战略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25年08期 v.45;No.465 42-54+2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未来产业的产业政策:功能、扩散与创新

    盛方富;朱顺东;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最适合产业政策的领域之一。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视角的产业政策内涵,结合未来产业具有的极强战略性、高度不确定性、强正外部性、系统协调性、长期演进性等特性,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产业政策需承担三个主要功能,即增强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确定性和长期稳定可预期性,动态优化调整不同阶段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诉求,强化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协调;产业政策的功能在政策扩散交互作用中得以深化,运用LDA模型的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发现,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扩散呈现为源起先发性、速度差异性、圈层结构性、内容地域性、机制交织性等特征。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其政策创新需要处理好发展长期性与演进阶段性、相对稳定性与动态适配性、扩散交织性与因地制宜性、单一政策目标异质性与各类政策取向一致性等辩证关系,以提升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2025年08期 v.45;No.465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对企业研发成本弹性的影响研究

    袁业虎;熊笑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研发作为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显著,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研发成本弹性的影响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人工智能的双元分类——探索式人工智能和利用式人工智能,使用2008—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不同类型人工智能的应用对研发成本弹性的差异化影响,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微观组织冗余程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探索式人工智能会显著降低研发成本弹性,而利用式人工智能显著增加研发成本弹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组织冗余都会加剧探索式人工智能对研发成本弹性的负向作用,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加剧利用式人工智能对研发成本弹性的积极作用,组织冗余程度则削弱该关系。

    2025年08期 v.45;No.465 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汉赋中的经学意识

    魏策策;赵歆可;

    汉赋中具有怎样的经学色彩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然其经学特征本身对汉赋意味着什么仍有待追问,因此有必要在关注赋文“说了什么”的同时去追问其“为什么这样说”。沿此思路可发现,经学影响既存于具体的语词中,也存于赋文的时空意识中,最终引导汉赋走向儒家式的意义世界中。谶纬思想代表着经学解释世界新模式,接纳它意味着赋家摆脱现实世界制约、勾勒理想世界的努力,为艺术创造打开了想象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中本作为主旨的讽谏降为形式上的点缀,本作为点缀的须颂升为主要内容,演变背后的内驱力亦是儒家公私空间意识的内在张力。当经学理念内化为赋家的审美自觉,经学意识便愈发深刻地影响了汉赋的内容、形式与题材选择,成为影响汉赋兴衰的关键因素。

    2025年08期 v.45;No.465 79-88+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秦寓言辨微

    冯春晖;

    依先秦诸子的言说风格,可将诸子寓言划分为“卮言”式寓言与“庄语”式寓言。庄子的“卮言”式寓言对常规语言有所超越而呈现“谬悠”“荒唐”“无端崖”的特点;与之相对,以《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的诸子寓言论说风格较为平实质朴而可比之于“庄语”,因而可称之为“庄语”式寓言。“庄语”式寓言以功用为目的,多通过清晰的类比以推论出相对确定的事理;但这种确定性同时可能意味着片面性,亦可能引发非此即彼的辩难。庄子“卮言”式寓言多借重离奇怪诞的叙事与对话以更尽致地描摹意蕴丰赡而超越形象的“道”,闻其言者可由此以契悟本不可道之“道”;同时,不持一守故、不落窠臼的“卮言”式寓言亦可使闻言者消解对言诠的可能执着而不致引发诘难。

    2025年08期 v.45;No.465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唐代两税钱收支估价变动及其影响

    徐东升;

    唐代两税钱征收实物估价经历了由市司估价改为省估的变动,自初定两税至省估产生,市司估价趋于下跌,税户负担趋于加重,官府两税钱实际收入趋于增加;省估实施后,税户负担有所减轻,官府两税钱实际收入趋于减少,但从货币购买力看,仍远高于建中初。支出实物估价经历了由建中元年市司估价改为省估的变动,推动了俸料制度改革,从数据表面看,官员会昌俸料普遍高于大历十二年,与贞元四年相比有增有减,也有部分维持不变,但从货币购买力看,则远高于大历十二年和贞元四年。实物收支估价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建中元年,收支估价相等;建中元年以后至省估产生,支出估价高于征收估价;省估产生后,收支估价相等,有利于维护两税钱收支平衡。

    2025年08期 v.45;No.465 97-1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宋孝宗之“孝”

    何兆泉;何忠礼;

    宋高宗内禅孝宗,将皇位从太宗系重新转移到太祖系,被视为“天下之大公”,而孝宗对退居德寿宫的太上皇帝赵构也极尽孝养之能事,故其死后,庙号为孝,似并非浪得虚名,八百年来几无异词。但通过深入考察孝宗从被收养到继位,及至高宗去世、德寿宫改为重华宫的全过程,可见孝宗之“孝”存在前后两副不同的面孔。就其本质而论,与其说孝宗对高宗是发自本心的“孝养”,不如说是伴随最高权力交换的功利性、暂时性的“报恩”行为。长期以来,主流文本叙述中所构建的孝宗形象,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相。

    2025年08期 v.45;No.465 10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人工智能与劳动法

  • 劳动法的数字化转型:挑战与调整路径

    邰丽华;马旭;

    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范围的拓展不断改造着以劳动关系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关系。随之而来的去技能化问题、隐性工时延长以及去劳动关系化的趋势使社会秩序面临更大的挑战与风险,现行劳动法的存续场景和规范边界已然难以适用于新的生产活动。但是,根据劳动关系的现实状况规范劳动过程中的用工行为,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劳动法的重要责任,劳动法有必要针对劳动关系面临的新问题主动做出调整,探索数字时代的转型,从而规范雇主用工行为、防止过度劳动带来的危害和明确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法律身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休息权,拓展已显狭窄的适用对象范围。为此,通过厘清数字时代劳动关系问题的生成过程和劳动法转型期的具体困难,坚定劳动法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有针对性地对劳动法律体系予以调整势在必行。

    2025年08期 v.45;No.465 121-130+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劳动关系发展的新动向与认定标准建构

    杨猛宗;

    信息网络时代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关系中的劳动主体、劳动关系类型及劳动场所等内容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劳动关系出现了多维嬗变。在劳动主体层面,人工智能机器人无法获得劳动者主体地位,应在劳动法律体系中增设人工智能机器人法律主体地位,构建自然人劳动主体与人工智能技术并存的二维主体格局。平台管理型用工模式中的劳动关系认定问题是平台用工类型中需要特别规制的问题,对其应坚持实质性判断立场,“管理性+从属性”相结合的双维度具体认定劳务提供者与平台间的法律关系。远程办公模式下的劳动关系认定应坚持以劳动内容为导向的具体化认定,对那些有持续或定时在线要求的工作岗位仍应采取工作时长的认定标准,对那些不要求劳务提供者时时在线工作,或者在线工作仅是为了便于劳动成果传输的工作岗位而言,应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2025年08期 v.45;No.465 13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智化背景下劳动者隐私权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

    雷杰淇;

    数智化背景下,劳动者隐私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电子监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提高工作场所管理效能的同时,也使劳动者的言行举止能够被实时记录,个人隐私被过度暴露;生物识别技术的全面引入令用人单位能够轻易获得劳动者的敏感信息;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让劳动者私人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的界限变得比以往更加模糊。我国尚未出台专门保护劳动者隐私权的法律规范,劳动者在隐私权遭受侵害后难以获得充分有效的救济。鉴于此,有必要从权利的具体内容、保护机制以及细化规则等方面加以完善和优化,从而加大劳动者隐私权的保护力度。

    2025年08期 v.45;No.465 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三农问题研究

  • 农村普惠金融推动相对贫困治理的价值逻辑和法律保障

    李若兰;

    普惠金融提升农村相对贫困人群发展能力,践行公民平等发展权,是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普惠金融法治化程度不足制约其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我国应注重提升普惠金融法治化水平,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未来立法机关应出台专门的《普惠金融促进法》《农村信贷支持法》《社会信用法》等法律,以法治方式完成相对贫困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2025年08期 v.45;No.465 15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中部地区老年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绚;

    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了解老年人社区医养服务需求,有利于促进供需匹配。基于CLHLS2018年数据,分析中部地区老年人社区医养结合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医疗保健类需求最高,服务需求受多维因素影响,且不同层次服务的需求特征存在差异。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类及精神文化类需求均高于农村老年人;与未失能老人相比,部分失能老人的起居照料需求更高,完全失能老人保健知识需求更低;无配偶老人的起居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均高于有配偶老人;经济越困难的老人对社区提供起居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越高。为此,应发展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医养服务需考虑地域、城乡差异,关注失能、无配偶、经济困难老人等重点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2025年08期 v.45;No.465 164-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知识生产研究

  • 数智时代的人文知识生产

    周维东;

    数智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学术界关于知识生产主体的焦虑。AI是否可以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在人文知识生产中,这一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学术伦理危机,内在则是对当前学术体制、学术生态的反思,即在AI参与人文知识生产的背景下,人类如何突出自身优势、创建相应的学术体制。数智技术出现后,其便深度参与人文知识生产,影响了人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和学术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导致的人文学科危机,是数智技术发展的结果。以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为代表的早期数智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知识连接”的能力,它让知识突破物质载体、快速形成序列,让人类知识生产者获得空前的宏观视野。这也导致了人文知识生产中的“数据崇拜”现象,迷信文献占有的数量,忽略对其内涵的深刻理解。在GAI跨越“奇点”之前,其所拥有的知识“生成”能力,只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连接和解析,并非知识创造;它对人文知识生产的深刻影响,是让人类意识到人机共处时代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把知识生产的重心从知识连接转移到知识理解。GAI的出现提供了重新认识人文学科的契机,如同机械复制技术出现之前的艺术作品,人文知识作品的“光韵”,在于精神与知识的深度连接。它要求人文知识生产者一方面更贴近人类生命本身,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在更宽广的视野理解生命的意义。

    2025年08期 v.45;No.465 174-183+2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隐喻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

    王琦;刘金波;

    新闻传播研究中隐喻型知识的存在,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概念化建构路径。准确性、阐释性、交流性的隐喻对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用文本分析、文化研究等方法对“隐喻”概念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其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概念—理论—范式”三层面的自主知识体系概念化路径。在概念层面,修饰性隐喻基于新闻传播现实而生成,部分在历史、文化与隐喻等因素的共振作用下沉淀为学科常规概念;在理论层面,隐喻性概念通过意义框架的深化,实现从描述到阐释的理论跃迁,并借助跨学科移植的建构方式达成理论隐喻,彰显隐喻映射关系及唤起性在理论架构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范式层面,范式隐喻建构包括元概念的隐喻重释与搭建隐喻比较框架两种方式。隐喻因为对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经验、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强大连接力,在自主性概念的生成乃至知识体系建构中颇具张力价值。

    2025年08期 v.45;No.465 184-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新锐论坛

  • 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

    罗敬蔚;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人工智能通过跨行业技术复用、技术集群协同效应及数据与模型迭代的正向循环,突破传统产业壁垒,实现要素配置、组织模式与价值创造的系统性变革,而产业创新则通过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支撑和应用场景明确技术方向,并借助市场机制与制度保障激发创新动能。当前,创新融合进程面临产业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创新生态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等现实挑战。因此,需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场景驱动的产学研用协同体系,通过耐心资本长效投入缓解中小企业创新资源约束,强化基础研究布局与技术转移体系以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衔接通道,并依托开放协同机制与跨学科人才培育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

    2025年08期 v.45;No.465 195-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