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中国当代史料存留制度研究

  • 非物质形态史料的生成、整理与存留

    杨红伟;李文平;

    史料作为承载历史信息的媒介,具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史料作为当代史料重要组成部分,随信息技术更迭而生,尤为关注社会微观层面变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在生成方式上,非物质形态史料突破了史料须由专业人员完成的局限,形成记录主体多元、记录内容广泛、记录类型丰富的特点。在整理与存留过程中,非物质形态史料将数据库建设作为关键的节点,积极介入知识领域内多层面的分析与处理,使原本零散、独立的数据产生互动与整合,以实现知识的流动与增值。此种“自下而上”的史料存留体系,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顺序的转变,更是新的史学观念和态度。

    2025年06期 v.45;No.463 5-18+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近代以来历史研究与档案史料留存的互构——兼论中国特色档案史料留存制度化构建的基本经验

    闫静;徐拥军;

    档案史料留存与历史研究关系密切,二者交互建塑、交互型构。从学科史视域看,档案史料留存作为影响历史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近代以来的传统史学、新史学和后现代史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助推历史研究转向;反过来,近代以来历史研究的发展也对档案史料留存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在档案史料收、管、存、用等一系列管理实践中。中国特色档案史料留存的制度化构建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涵盖档案管理全流程,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规划等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档案史料留存制度。

    2025年06期 v.45;No.463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医哲学研究

  • “医易同原”探赜

    刘长林;

    “医易同原”是指中医学与易学具有相同的哲学基础,即以时间生化为核心的元气论和阴阳之道。中医学和“医易同原”之哲学属于“以大观小”的意象思维,二者关系极其密切,甚至可以说,“医易同原”之哲学即中医哲学,是中医学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故“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在此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上的区别和界限,指出它们不能通约并融为一个学术体系的理论根源。医与易的关系是相互的,“知易”对“言医”十分重要,同时还要看到,必须深入理解中医学,才有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2025年06期 v.45;No.463 28-36+2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子中医哲学思想新论

    徐仪明;

    朱子中医哲学思想的研究虽然已经受到学界关注,但仍有一些问题有继续深究的必要。首先,朱子认为《素问》仍然保留了黄帝时期的医学资料和医学观念,这一看法确有合理之处。同时,朱子又提出了“仁”“孝”“慈”“爱”“亲”诸说,为后世将“医乃仁术”的观念作为医者职业道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朱子的中医药知识绝非纸上得来,而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朱子对瘟疫的防治提出过极有见地的看法。朱子格物致知的“穷理”精神,特别是他对医学著作的广泛研究、对医学本质的深刻见解和极为丰富广博的医药知识,给后世学者以深切的感受。因此,朱子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两代,“由儒而医”或者“医儒兼通”成为普遍现象。

    2025年06期 v.45;No.463 37-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以智中医哲学中的“适”原则

    周勤勤;武灿营;

    “适”原则蕴含在方以智的中医哲学之中,对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适”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适时、适度、知变。适时要求考虑时的因素,以做到“随时感触”;适度与差别相联系,要求区分差别,把握实情,做到“善用”;知变是指“知常”与“尽变”,既要考虑常道,又不可因循守旧、拘泥死板。“适”原则的三个方面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拥有同样的哲学依据,其哲学基础是“性”“空”“无”。“性”即“性命之理”,是“适”原则的宗旨和遵循;“空”的意思在于不为事物所累,随时应变;“无”的意思在于取消差别,对天地万物等齐看待。

    2025年06期 v.45;No.463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 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乔晓楠;马飞越;王奕;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其表现为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的质变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制依然是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且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塑造新型生产关系,使其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新型生产关系既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有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又要提供应用场景和基础设施有利于应用新质生产力,还要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再生产持续稳定运行,从而有利于容纳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在生产环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分配环节兼顾实现效率与改善民生,在交换环节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消费环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2025年06期 v.45;No.463 54-65+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机理与路径

    杜黎明;马敏;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技术的创新与绿色的技术创新,铸就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动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需要绿色生产方式的拉动力、绿色生活方式的牵动力、绿色治理的推动力同向发力和系统集成。绿色生产方式以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为导向,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重点,从供给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力;绿色生活方式撬动和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从需求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力;绿色治理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力。

    2025年06期 v.45;No.463 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信息技术应用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

    罗奇;邓保华;何小钢;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国加入WTO引致的信息技术产品供给数量大幅提升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方法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从微观视角考察信息技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期对中国是否存在“索洛悖论”作进一步研判。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即中国企业层面并不存在“索洛悖论”,该结论在考虑双重差分识别假设及其他一系列影响因素后依然成立。研究假设认为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资本深化,同时推动企业交易成本下降,进而实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实证结果仅支持技术创新机制存在,并未发现交易成本和资本深化机制成立的证据。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提升效应在高程序化强度行业、高人力资本密度行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加突出。上述结论对新时代中国如何进行智能制造转型、提升新质生产力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6期 v.45;No.463 8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研究

  • 从“神话”到“反神话”: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

    汤轶丽;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深刻影响了英国文学中的国家叙事,使其与特定的历史事件形成了深层的结构性关联。这些事件不仅折射出英国社会思潮与国家发展的演变轨迹,也成为小说家叩问历史、反思当下的重要“窗口”。其中,1982年的领土争端作为标志性事件,经由修辞策略演变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国家神话”,将前殖民遗产转化为凝聚英国民族向心力的叙事资源。然而,这一“神话”叙事结构在当代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的小说《绿野黑天鹅》中遭遇了解构性的再现。米切尔对该历史事件的想象性再现,展现出个体生命经验与宏观历史叙事之间的复杂互动,将主人公杰森的成长困境深植于风云变幻的历史语境之中,通过其语言障碍和象征性表达,重构了事件的文学图景。这种从“神话”走向“反神话”的叙事建构,最终指向一个更具伦理张力的文学现场,体现了作家对历史处境与人性复杂性关系的理性反思,彰显出文学介入历史叙事的独特能动性。

    2025年06期 v.45;No.463 95-1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推崇“科学”的戏剧革新:布莱希特艺术生产论的精神向度

    王天保;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艺术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都属于艺术生产论的核心论题。布莱希特的戏剧革新观念其实就是艺术生产论的一种具体形态。首先,他借用生产资料、经济基础等概念阐述艺术革新,认为真正的艺术革新能够推动社会变革。其次,科学观念与快乐观念是其戏剧革新观念中的两个重要标准,其中科学观念占据主导地位,而科学观念又具有多副面孔。最后,他在艺术实验中注重利用新技术,但同时也坚守艺术的科学教育功能。总之,科学观念是布莱希特艺术生产论的核心观念。

    2025年06期 v.45;No.463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数据法研究

  • 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碎片化与协调路径

    汤诤;

    当前国际数据治理呈现美欧俄中四大模式并立的格局,规则冲突、区域割裂和排他性数据圈的形成加剧了国际规则体系的碎片化。中美两国2024年的政策转向进一步凸显这一治理格局的复杂性:中国通过《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构建“平衡模式”,而美国则通过《14117行政命令》等新规强化“精准遏制”战略。可提出构建“分层协同”治理框架,包括在联合国框架下确立数据主权相对性原则、改革WTO电子商务规则、建立差异化流动机制等。中国应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在数字时代的“流动”与“控制”之间找到再平衡支点,为构建可持续的全球数据治理秩序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6期 v.45;No.463 112-124+2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面临的多维挑战及其应对

    蔡淮涛;

    数据具有流动性、共享性、无限性等特质,它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保障。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引发了数据非法收集、利用、泄漏等法律风险,并影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平衡数据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对待数据的应然立场,数据利用与开发的基准与关键是数据安全。根据数据主体属性的不同,数据可被划分为个人数据、企业数据和国家数据。对不同数据主体类型应坚持区分制保护策略,对个人数据应适用知情同意原则,对企业数据应通过构建企业数据治理体系来保障其安全,对国家数据的保护应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系下。

    2025年06期 v.45;No.463 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涉数据类网络帮助行为处罚范围的合理限缩

    黄忠军;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的数据恶意利用行为法益损害后果的多重不确定性,致使涉数据类网络帮助行为的处罚范围更加难以界定。与个人数据直接关联的片面帮助行为,只有符合中立帮助行为的所有成立条件时,才能被纳入涉数据类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可罚与否的讨论范围。数据恶意利用行为的准确定性,是合理界定涉数据类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处罚范围的前提。作为限缩中立帮助行为处罚范围的理论根据,综合说明显较于单纯的主观说、客观说更具实质合理性。但作为抽象观念指导的综合说,在双重限缩涉数据类网络中立帮助行为的处罚范围时,应该根据对应个人数据恶意利用行为所造成的不同法益损害后果及其场域的特殊性,予以区分处理,并且其处罚范围理应受到体系解释的规范限定。

    2025年06期 v.45;No.463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安全法益的基本构造及司法运用

    张高月;

    数据与信息的混同评价造成了数据安全法律适用的混乱,也是数据法益回归论、复合论与独立论的争议焦点。从数据与信息的区别来看,随着数据本体价值的凸显,数据安全法益逐渐超越了信息法益的评价范畴,展现出作为独立法益的事实依据与宪法基础,应肯定其独立性。但从二者的联系来看,独立法益的确立只是基于类型化的社会风险及应对策略而将这一自由保障条件予以明示,数据安全法益在本质上仍是对信息法益的早期化保护,是服务于多类型信息法益的工具性集体法益。在具体情境下,信息法益与数据安全法益存在包含关系,应基于信息法益对保障其存在状态的条件性法益的吸收,认定以数据不法行为侵害传统法益仅成立传统犯罪。应强化对重要数据类型的保护,同时将信息法益受侵害危险性的阙如作为出罪事由,以实现处罚范围的合理限定。

    2025年06期 v.45;No.463 14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管理学研究

  • 算法消费者的基础理论与保护面向

    刘颖;

    算法消费者是自然人在智能互联网中以“数字人”基础构建而成的一种算法身份。算法消费者的命题突出了数字时代消费者的特殊地位,并推动消费者保护理论从消费者到算法消费者演进。传统消费者保护利益格局的缺陷在于,无法应对数字时代算法消费者面临的数据不平等、算法不平等等结构性失衡。数字时代利益格局发生变化,并呈现多样化和差异性等特征。算法消费者保护包括妥善处理平台健康发展与算法消费者保护之间的利益平衡,调和数据、个人信息和隐私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算法规制、数据治理、平台治理和个体赋权的多层次保护体系三个基本面向。算法消费者保护的关键在于,寻求个人信息保护、规制算法和平台企业发展之间的利益平衡,建立算法规制、数据治理、平台治理和算法消费者赋权的社会共治多层次保护体系。

    2025年06期 v.45;No.463 157-16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传播与城市中国研究

  • 时间的形状:社交媒体城市传播热度的周期振动

    徐翔;

    从“周期”到“振动”、从振动现象到传播功能、从“规模声量”到“重复节律”、从“频率”到“能量”、从内容调控到时间形式调控的视角转换,有助于探讨社交媒体中城市传播的周期振动特征对传播热度的影响。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阶段抽样获取我国69个样本城市数据,利用功率谱分析等方法计算周期振动特征,结果显示:根据城市第一年周期振动的能量大小和分布特性,能够有效预测其第二年的传播热度。这为城市传播的时间形式调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也使一些小众城市在难以支撑持续有效的信息呈现的情形下,因对传播振动形式的调节而增添了传播升温乃至“逆袭”的可能。社交媒体的城市传播竞争需要重视“回到时间”在城市传播中的内涵扩展与偏向,探索城市传播造势从“议程设置”向“议程的时间形式设置”延展,关注从“复制”到“重复”的城市传播宣传技术迭代,重视从“心跳”爆点调控到“心电图”波形调控的城市传播“元调节”转换,基于周期振动能量寻找城市传播的“新能源”和“节律武器”,加强从认识周期到改变周期的城市传播“时间权力”实践应用面向转换。

    2025年06期 v.45;No.463 166-177+208-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文润城:国家级文化类试验区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郭建晖;颜璐佳;

    国家级文化类试验区是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文化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而设立的地域性区划单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我国首个和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类试验区,其批复设立以来,围绕三大战略定位,已取得大量建设成果,有力支持了城市建设发展。推进国家级文化类试验区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与新征程,亟须深入阐明其国家级战略部署、地方化特色实践、文化类建设样板的核心战略内涵;有效提炼并串联文化要素、文化精神与文化场景的独特建设逻辑。通过夯实经济基础、做优文化传承、推进文旅融合、拓展国际交流、擦亮城市名片,打造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构筑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为国家级文化类试验区建设贡献“江西智慧”和“景德镇方案”。

    2025年06期 v.45;No.463 17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互促与共生: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俞晖;陈德明;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陶瓷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陶瓷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生活之物和艺术之物的统一。陶瓷的双重属性赋予其多样化功能,使它既是广受需求的商品货物,又是文化传播交流的桥梁媒介。陶瓷贸易带动中国技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也让中国吸收外来元素革新制瓷工艺与风格。文化交流提升了陶瓷的商品价值与魅力,反过来又促进贸易的繁荣,二者形成互融共生的历史进程。探析古代陶瓷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内在逻辑,揭示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阐明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当前推进陶瓷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合作、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5年06期 v.45;No.463 18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新锐论坛

  • 论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多元协调共治机制的构建

    梁佳欣;

    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关乎国计民生。人民是平台经济的血脉,平台的发展权利基于人民,其对平台场域的管控权力本质上亦源于人民。加之平台权利与权力耦合有侵蚀人民权益的风险,平台运营应当考虑到人民利益,适当履行社会责任。平台社会责任缺失导致人民权益受损的情况屡见不鲜,主要体现于平台自律和平台治理这两个维度:算法隐形权力膨胀和平台治理权力不彰。为了保障人民利益、遏制平台权力滥用,同时促进平台创新发展,我国应完善平台社会责任治理的相关制度,实现平台算法正义和对平台场域的多元协调共治,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2025年06期 v.45;No.463 197-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