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历史·中国当代史料存留制度研究【二篇】

  • 数字人文时代中国历史地图文献存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一项基于“数字运河”的探索

    路伟东;吴宏韬;

    在数字人文飞速发展的当下,构建数字化的中国历史地图文献存留体系已经成为包括地图在内的图像类史料存留工作的重要课题。针对历史地图文献传世困难、留存分散、利用不易等问题,基于数字人文的技术、理论与方法,展开地图资源的数字化与地图内容的数据化,实现地图文献存储、管理、展示、利用及共享手段的数字化革新,可以极大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效能和传播效率。

    2024年10期 v.44;No.455 5-15+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为国守史:我国档案资源的藏存分布、历史价值与建设经验

    丁华东;尹昭娴;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肩负着“为国守史”的神圣使命。为全面真实留存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录,我国持续推进档案资源建设,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我国档案资源具有历史记录连续性、生成主体多元性、载体形态丰富性、民族构成多样性等特点,对中华文明史、“四史”、社会史、行业史及民族史等领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国档案资源建设的历史经验值得高度肯定与深入总结。

    2024年10期 v.44;No.455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哲学·朱子研究【三篇】

  • 理气合一:朱子“天地之心”思想新探

    翟奎凤;

    朱子中年时主要从生生不息、没有间断、不离阳气的角度讲天地之心,此不息之天地之心也就是仁体的流行无间;晚年朱子更多结合邵雍《冬至吟》一诗强调于一阳来复时天地之心最为亲切显著,但以一阳来复作为周期生生的起点是关联着复卦而言,体现的是十二辟卦卦气说,此与元亨利贞之仁说模式在一元的起点上有不一致处,当朱子说“利贞”时天地之心尤为显明,这与“复见天地之心”的说法是不协调的。朱子对邵雍过于强调阴阳动静之间转换的宇宙论立场也有微词,他更倾心于周敦颐、程颐的体用论立场。“心”兼具主宰与流行义,天地之心是“于穆不已”的天命流行,自在无为,是无心之心,同时又有理主宰于其中,使得天地运行有条不紊。天地之心是理气合一的仁体,既是生生之理,也是一元之气。

    2024年10期 v.44;No.455 28-39+2+205-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伊藤仁斋与朱子《中庸》诠释之比较

    曹树明;

    伊藤仁斋与朱子的《中庸》诠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要有三。其一,朱子注重道的传承,致力于道统的建构;仁斋反对其道统说,着意于学统的探寻。其二,朱子认为《中庸》首章的“中和”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仁斋却宣称此节系错简而入《中庸》。其三,朱子主张,在形式和内容上,《中庸》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仁斋却断言《中庸》下篇非其原文。以上歧见,虽涉及思想与文本的不同侧面,却蕴含仁斋思想的内在逻辑:注重学统,必然推尊孔孟,而崇扬孔孟古义,则必定会排斥具有形上意味的“中和”节及《中庸》下篇。进言之,仁斋乃以孔孟古义瓦解朱子的形上学。然而,他所谓的孔孟古义未必符合其原始义理,朱子的道也并非如他所批判的那样,仅有形上超越的维度。回顾日本思想发展史可知,仁斋等古学派的作用,是将朱子学从日本学术传统中祛除出去,从而为思想的再次创造提供可能。放眼东亚儒学史则可以认为,仁斋对孔孟古义的回归,乃是儒学在与时俱进、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对其本真精神、原始义理的反观,而后者是时代化的新儒学之为儒学的重要保证。

    2024年10期 v.44;No.455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朱子是道德的“旁观者”吗?——从牟宗三对“格物致知”的批评谈起

    卢兴;陈宇琪;

    延续了科学主义与唯意志论之争,牟宗三将“格物致知”理解为“向外求理”的认知模型。牟宗三认为,道德实践不需要以理论的澄清为前提,而是基于一种内在超越的道德直觉。但这一主张却难以兼容传统儒学对日常性哲学的关注。朱子本人恰恰完成了为孔孟的日常性哲学予以形上学奠基的工作,他特别强调对道德规范的清晰认识,认为这是实现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因此,朱子并不否认道德直觉,只是他认为儒学作为教化的学说必须处理常人意识,有限的“旁观者”视角对于实现“理”的本真追求是必不可少的。重新考察朱子的“格物致知”论,可以为牟氏思想提供一种可能的补充。

    2024年10期 v.44;No.455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经济·数据要素研究【四篇】

  • 新质生产力与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陈梦根;段重霄;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高水平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作为生产力的全新范式,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促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更新升级。从理论视域看,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与生产要素的优化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推进密不可分。作为生产力全新形态,新质生产力要求改革传统要素市场,建立新型要素市场。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数据要素是与新质生产力最相适应的要素形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与内在要求。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建设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技术限制、供需错配、法规缺失等制约条件。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加快建设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全面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数据要素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数据要素产权界定和估值定价机制,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监管体系,改进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机制。

    2024年10期 v.44;No.455 57-68+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2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数据要素市场化:数据交易平台建设路径探析——基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的案例分析

    李三希;林心仪;兰森;

    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是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以及完善数据生态的关键一环。通过对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在业务、模式、技术、规则和生态上的创新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数据交易平台建设的共性问题,探索数据交易平台的价值定位和发展路径,以期通过数据交易平台的创新发展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数据交易平台应该明确其综合服务商定位,以“一个前提、两种动力、三项创新”的思路构建完善的数据交易生态:以构建互信协同的生态系统,实现多主体协同的长链条数据服务体系为前提;以有效的机制设计和合理的技术运用为动力;通过业务创新、合规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三项创新解决好“进场交易问题”,充分激发场内交易热情、释放数据价值。

    2024年10期 v.44;No.455 6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3K]
    [下载次数:10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数据要素×”商贸流通:基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

    欧阳日辉;孟凡新;

    数据是商贸流通体系的关键要素,其乘数效应对提升社会生产循环整体效能至关重要。“数据要素×”商贸流通主要通过数据驱动的创新效应、场景需求的牵引效应、生产重塑的协同效应、商产融合的飞轮效应等多重效应,推动商贸流通全景创新力,激发新消费、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品牌、拓展新场景。其实现路径核心在于多维度创新的协同并进,即科技创新促进全流程数据化、制度创新推动规模化关联数据、模式创新推动多场景数据赋能。因此,需要激发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治理创新,强化商贸流通数据供给、流动、应用和安全,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2024年10期 v.44;No.455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0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据要素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研究

    刘兰姝菲;黄小勇;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的载体,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质”生产要素和关键影响因素,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0—2020年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测度,以及数据要素相关面板数据,考察数据要素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解释数据要素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机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在上、中、下游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整体呈现收敛趋势;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数据要素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据要素通过推动区域内省市间产业分工互补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为此,应从加强区域内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推动数据要素驱动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制定和优化数据要素在区域内发展的政策保障等方面,深化数据要素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

    2024年10期 v.44;No.455 9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8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文学研究

  • 艺术自主与艺术的伦理价值

    李进书;

    在关于艺术自主的理解方面,阿多诺的艺术自主理论富有典范意义,他围绕自由观念阐述了艺术的自主性和艺术的伦理价值。在阿多诺看来,艺术自主是艺术家基于自由所进行的审美行为,而艺术自主的目的则是为人们创造更多的自由契机。艺术自主诞生了大量自主作品,单子作品是自主艺术的典范,它富有本真性并蕴含着真理性内容。立足于自主性,艺术通过保护和提升个体的本质力量,为良善生活建构提供着内在动力。阿多诺艺术自主思想影响了詹姆逊和门克等人,詹姆逊的“艺术自反”理论和门克的艺术伦理思想中都有阿多诺的身影。艺术自主理论赋予阿多诺、詹姆逊和门克等人一种新的“家族相似性”。

    2024年10期 v.44;No.455 108-116+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意犹未尽的“物”——论“沉默之物”的叙事功能

    涂年根;

    文学批评理论的物转向,既拓展了文学的阐释空间,也打破了传统二元论的批评模式,形成了一种反向批评的研究方法。在物转向过程中,物叙事研究最具特色,物叙事将动物、植物、石头、玩具、布匹等沉默之物在文本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因此,在文本阐释中,沉默之物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物感,激发人类想象;具有物性,参与叙事活动;形成“活力之物”,再现“事物间性”的动态实践过程。

    2024年10期 v.44;No.455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法学·环境法研究【四篇】

  • 气候变化诉讼制度构建的中国方案

    李传轩;卢红宇;

    气候变化诉讼并非中国本土术语,需要在梳理域外气候变化诉讼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已有的“涉气候变化诉讼”案例,重新界定中国语境下广义和狭义的气候变化诉讼。狭义的气候变化诉讼是重心所在。气候变化诉讼不仅是法律问题,也会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以及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影响而具有特殊性,在把握上述特性的基础上,总结域外气候变化诉讼的经验,根据现有环境司法框架为气候变化诉讼寻找制度定位并构建具体安排,应成为中国环境司法应对气候变化诉讼的破题思路和研究方向。基于气候变化的公益属性和中国环境司法的三元构造框架,构建气候变化行政公益诉讼、气候变化民事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综合体系应当成为中国气候变化诉讼发展的路向和方案。

    2024年10期 v.44;No.455 124-13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3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共区原则”在应对气候危机中的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巴黎协定》为视角

    易卫中;黄素梅;

    《巴黎协定》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是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有关内容的继承,而且在原则的内涵与运用、国际合作、责任承担等方面有所发展与创新。《巴黎协定》对该原则的表述中增加了“根据不同国情”的规定,缔约方分类方式和减排责任划分基础的变化也进一步丰富了该原则的内涵。在具体应用上,资金机制操作更灵活、行动和支助透明度框架得到强化;基于新国际背景下的合作关系,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合作基础、主体、利益和模式四个方面也随之发展。我国应继续引领国际社会建立人类气候命运共同体,推动完善国际气候变化法律制度,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国际合作,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导国内气候治理,顺利实现双碳目标。

    2024年10期 v.44;No.455 13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1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欧盟环境壁垒发展的新动向与中国的应对

    武长海;韦洁;

    当前,欧盟环境壁垒朝着严格化、精细化、专业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呈现出“主要体现为‘命令—控制’型规制形态,涵盖范围不断扩展、协同性愈发彰显”的新特点。对中国而言,不断发展的欧盟环境壁垒既存在“激励绿色技术创新、促进贸易产业结构优化、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法治环境”等积极影响,又使其遭受“贸易优势弱化、面临中欧贸易争端、污染产业向本国转移”的消极影响。针对消极影响,中国应采取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在国家层面,通过激励外贸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设立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等措施提升贸易优势,建立“事前防范+事后处置”机制缓解贸易争端,以完善境外企业及产品的准入规范、推行“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双轮驱动减排策略等方式防止欧盟污染企业进入本国;在企业层面,发展绿色贸易供应链体系,将绿色理念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加快绿色技术创新。

    2024年10期 v.44;No.455 15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7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绿色民法典时代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管制的法治保障

    史一舒;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对绿色民法典时代政府环境规划管制的法治化提出巨大考验。实践中,由于传统环境规划权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地方红线规划管制对公众参与程序的排斥、对公权力的预防性监督机制匮乏,导致红线规划管制存在对公民土地权利的限制、行政责任的地方性悬置等现实困境。在民法典绿色导向下,政府环境规划管制应遵循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双轨制保护原则,恪守物权法定原则,控制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并在环境规划立法中引入民事行为约定的内容。目前,我国可制定统一的地方红线立法基准,通过红线规划司法审查、保护地役权、生态补偿等制度的完善,充分保障公民权益,实现对政府规划裁量权的监控和校正。

    2024年10期 v.44;No.455 163-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6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文化研究_“文明互鉴与域外汉学”专题【二篇】

  • 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东方学视域

    李群;

    近代西方学者王西里等人在撰写中国文学史著作时,采用东方学区域整体的比较方式和比较语文学研究方法考察中国文学,表现出“东方区域文学史”和“大文学”观的特征。他们站在“西方—东方”二分的立场和角度,从“西方文学”的整体立场上考察中国文学,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西方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我们须突破“汉学”亦即国别研究的局限性,将其置于西方的东方学学科视域中,采用东方学所特有的比较研究、区域整体研究、“西方—东方”二分视域以及世界文学的总体研究的方法,方能获得对近代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著作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2024年10期 v.44;No.455 174-18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一带一路”国际汉学的学理路径与价值维度

    樊子琪;

    “一带一路”国际汉学近年来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伴随着汉学学科内容的丰富、研究层次的深化、专业机构的设立,其已然成为国际汉学界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不同于以往欧美主流汉学研究,“一带一路”国际汉学有着特殊的发展路径与研究方式,在与中国的平等对话中形成的学术价值观,为海外汉学研究界带来新气象。多语种、各国别的“一带一路”国际汉学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以往学界在文献与视角上的空缺,呈现出远离西方话语的汉学研究态势,一定意义上摆正了当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学术解读。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学术根基,“一带一路”国际汉学研究持续助力域外中国形象构建,在全球文明互鉴、平等对话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4年10期 v.44;No.455 18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5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学术新锐论坛

  • 数字产业集群创新行为与创新系统演化研究

    张雅俊;

    数字产业集群具备创新的天然优势,成为创新活动集聚的重要空间。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数字产业集群的创新行为与创新系统演化规律发现,从创新动力看,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和数字生态成为数字产业集群创新的新要素,但外部环境仍会对集群创新产生重要影响;从创新行为看,微观核心主体多为自主适应性创新,宏观生态系统为开放协同式创新;从动态演化看,创新系统的生成一般会经过主体集聚、多维互动、目标趋同和探索构建等过程,生成后会经过幼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最后向更高的层次演化或进入稳定期或走向衰亡。未来应基于数字产业集群创新行为和演化规律,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和创新系统活力,推动数字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期 v.44;No.455 194-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3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公示

    <正>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4年第七版新闻记者证全国统一换发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我单位《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已对换证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现将我单位拟换领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2024年10期 v.44;No.455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国当代史料存留制度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正>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5年光辉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在当今史料大爆发且多元化的时代,如何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存留充足、可靠的史料?构建怎样的中国当代史料存留制度?是目前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背景下的一个重大理论选题,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应引起政界与学界的高度重视。

    2024年10期 v.44;No.455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学术新锐论坛”征稿启事

    <正>《江西社会科学》自1980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学术探索和理论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刊发了大量高质量、高品位、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文章,形成了学术品位高雅、大家风范淳厚、刊物特色鲜明的独特风格,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2024年10期 v.44;No.455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二、稿件上必须注明联系电话及地址,并在论文首页注明全文实际字数。三、本刊对采用稿有删改权。作者投稿时,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严禁一稿多投。

    2024年10期 v.44;No.455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