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二篇】

  •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鲜明特点

    柳建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深刻洞察国际局势,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时代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眼光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领导并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思想。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认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24年07期 v.44;No.452 5-1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9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论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的精髓要义、实践价值和现实启示

    何虎生;薛思齐;

    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他围绕解放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刻理解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的精髓要义、实践价值和现实启示,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4年07期 v.44;No.452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经济研究

  • 论李嘉图等价定理所引发的认识误区与公债的机制优化

    贾康;

    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学界不时讨论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做出学术性回溯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以拓展视角条理化讨论了李氏定理相关认识的一系列重点问题,指出了李氏定理多达10项的假设条件于现实世界中的无法满足,及其流于粗陋的“简陋”特点,讨论从该定理应当扩展出的六个考察视角上可认知的“非等价”问题。在对公债的现实合理性与不可替代性作出实证维度的认识勾画后,明确阐述公债规模效应曲线认识框架,进而具体讨论了我国公债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优化五个方面的要点与建议。

    2024年07期 v.44;No.452 22-29+206-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4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共同富裕背景下国家优先支持政策促进农村减贫效应评估——来自革命老区的经验证据

    李华旭;张明林;

    推进革命老区农村减贫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任务。自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革命老区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检验国家优先支持政策对农村减贫的政策效应和影响机制,以革命老区2010—2019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PSM-DID计量方法,评估国家优先支持政策对五大重点革命老区的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研究表明:国家优先支持政策显著提升了革命老区的农村居民收入,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国家优先支持政策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两条途径来促进革命老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国家优先支持政策对不同禀赋特征的革命老区的农村居民减贫的政策效果是存在异质性的。为了进一步优化政策效果,要加快提高革命老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发展体系、因地制宜推进革命老区县域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居民的技术培训和就业服务。

    2024年07期 v.44;No.452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0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经济研究_“区域协调发展”专题【二篇】

  • 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成效与难题应对

    叶振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的阶段成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体现为以人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基本目标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实现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要着力解决区域分化加剧、“问题区域”发展困难、区域政策精准性和合理性不足等问题以及人口和土地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凸显、新变局新技术冲击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为此,应通过改善区域营商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区域政策体系转型等举措加以应对,从而推动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大的进展。

    2024年07期 v.44;No.452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问题与实践

    孙久文;虎琳;

    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出现了新变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新动力,以“相对均衡”为重点的区域互惠互利成为新标准,以“绿色低碳”为底线的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新约束,以“竞争合作”为特征的对内对外开放成为新载体,以“以人为本”为本质的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成为新目标。“十五五”时期,需要重点关注创新要素在空间上分配不均、区域发展质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距、水资源供需不匹配和“高碳”排放、区域开放依然存在“堵点”和“断点”、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和区域重大战略有待深化与细化等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十五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亟需优化国土空间体系,打好现代化的空间基础;加强区域联动,促进共同富裕;深入实施以“轴带支撑”为特征的区域重大战略;以数字经济赋能“十五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

    2024年07期 v.44;No.452 3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1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文学研究

  • “审美概念”与审美随附性:分析美学对审美特性的研究

    张冰;

    “审美概念”由当代英美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西伯利提出,它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分析美学的很多话题都与这一思想有关。西伯利认为“审美概念”没有成立的充分或必要条件,从这一点来说,它是无条件制约的;审美判断中,审美特性是通过对非审美特性的解释而获得,因而由非审美特性所决定,这就是审美随附性。西伯利的这些观点引起了分析美学界浓厚的兴趣,其他美学家,如比厄斯利和沃尔顿,在承认西伯利基本论断的基础上,又对审美特性的随附性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他们的观点汇聚在一起,共同推动了当代美学对审美特性和审美活动的认识。

    2024年07期 v.44;No.452 65-7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0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从语言到文化:转喻理论的扩展路径和文化意义

    严小香;

    转喻理论的应用领域在20世纪发生了重要的变迁,由语言学领域进入文学,再进入文化领域。文学是转喻由语言进入文化的中介。转喻理论的扩展是20世纪理论变迁的表征,它的两次扩展与文学研究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和“话语转向”基本一致。转喻的“越界”不仅扩展了它的领域,也丰富了它的内涵。在当代文化中,转喻压倒了隐喻,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式,甚至是一种生存方式。转喻的“越界”本身是当代文化“转喻”的结果,是当代文化转向的“映射”。

    2024年07期 v.44;No.452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历史研究

  • 唐后期地方官府祈雨修庙立碑与南方地域社会——以虔州储谭庙碑刻为例

    夏炎;

    大历五年裴谞撰《储潭神颂》与裴曙撰《储潭祈雨感应颂并序》石刻是观察8世纪后期虔州地域社会的重要入口。储谭庙由东晋时代的岭南北上移民群体所建,是人们祈求十八滩航船平安的重要信仰空间。大历二年,裴谞外放虔州刺史,翌年便在储谭庙祈雨、修庙乃至立碑,这一系列行为反映出外来世家大族、地方官府与当地人群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出唐后期南方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趋势。

    2024年07期 v.44;No.452 83-9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5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南宋江西士人与地方备灾救灾——兼论南宋士人“地方化”问题

    邹锦良;

    面对频发的灾害,南宋地方官府积极调配各种资源,通过开仓、调粮与蠲免,抑价、平盗与安置等措施,进行有效的备灾救灾,以稳定地方社会。官方之外,地方士人及一些士人家族亦积极发挥作用,以各种方式参与备灾救灾,或出谋划策,或积极捐资救灾赈灾,或参与基层救灾赈灾设施的修建管理。南宋江西士人及一些士人家族的备灾救灾行为不仅是士人参与地方社会主体意识增强的体现,而且也可以作为探讨宋史学界持续讨论的南宋士人“地方化”趋势之具体案例。

    2024年07期 v.44;No.452 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_“新兴权利”专题【二篇】

  • 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关系的再认识——基于“权—诉架构”的考察和分析

    张卫平;

    实体请求权是连接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纽带和桥梁。通过这一纽带和桥梁,民事实体法对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了预设和牵制作用,由此,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权—诉架构”的联系。“权—诉架构”对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主体、诉讼客体、请求与抗辩、诉的变更、诉的合并与分离、事实认定、诉讼证明、裁判方式、判决效力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这一结构对民事诉讼法的自主性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导致民事诉讼制度建构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考察和分析这一结构对民事诉讼法的作用机制,有利于人们更清晰和深入地认识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内在关系,更清晰地认识到民事诉讼法自主性的边界和发展方向。

    2024年07期 v.44;No.452 103-11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7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遗漏诉讼请求的识别与规制

    张琳;

    我国法院对遗漏诉讼请求的识别存有纷岐。不同法院持不同诉讼标的观点是导致漏判识别纷岐的根本原因,毕竟相异的诉讼标的观点可以为不同的漏判识别结论提供解释论支撑。在对遗漏诉讼请求的识别纷岐进行学理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具体修正:遗漏诉讼费用和鉴定费用请求,遗漏前提性确认请求均不构成遗漏诉讼请求;遗漏构成诉的客观合并的部分请求即构成遗漏诉讼请求。对于遗漏诉讼请求的规制,法规范层面发回重审与启动再审的规制方式面临着程序不经济、诉讼迟延的问题,而法实践层面直接纠补的方式面临着剥夺当事人上诉权、审级利益的问题。补充判决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两种规制路径所面临的问题。在补充判决制度下,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作出补充判决,法院亦应依职权作出补充判决,而且当事人可就补充判决提起上诉。

    2024年07期 v.44;No.452 1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4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法学研究_刑法专论【二篇】

  • 论刑法分则中罪状的类型化表述与定罪量刑规则——以“有下列情形之一”为例

    赵拥军;

    作为统筹定罪条件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罪状表述型主要是为了统筹“下列情形”各种行为类型,一般情况下只要行为满足“下列情形之一的”,就意味着该罪的罪状表述内容的完结,该罪的构成要件便充足了。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罪状表述型则需要对“下列情形之一”的前缀或其后缀的“……的”进行实质判断。该种类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与其后“……的”所表示的行为构成该罪的整体行为方式,缺一不可。另一大类还可以继续分为三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直接由相关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对“下列情形之一”后缀的“……的”予以明确;另一种情形是“下列情形之一”中的行为与“……的”同位语表达,即立法拟制行为满足“下列情形之一”即满足“……的”;最后一种情形便需要司法者通过对“下列情形”中的行为方式进行具体认定时,结合“……的”进行构成要件的实质解释。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罪状表述型,当该类型中的行为满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规定的作为具体的法定刑升格条件的内容时,均是以满足该罪基本犯的构成要件为前提。否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情形便只能作为基本犯成立的条件。

    2024年07期 v.44;No.452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7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行贿罪特别自首制度的立法设计

    王奕琛;

    “受贿行贿一起查”并不必然要求对行贿罪和受贿罪在处罚和宽宥上对等,取消行贿罪特别自首条款或为受贿罪增设特别自首相关条款的主张并不可取。行贿罪特别自首条款涉及的囚徒困境能够有效打破行贿者与受贿者的攻守同盟。行贿罪特别自首的法律后果应当体现出对行贿人的特殊优待,以激励其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有利于对贿赂犯罪案件的查破。在行贿罪特别自首法律后果的设计上应当保持特别从宽条款与刑法总则中自首、立功等一般从宽条款的协调,以体现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行贿罪特别自首制度相比于刑法总则所规定的自首制度的“特殊性”。

    2024年07期 v.44;No.452 135-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0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社会学研究_老龄社会专题【二篇】

  • 既成与生成:建构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思考

    陆杰华;郭荣荣;

    由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大转折所标识的人类迈向老龄社会趋同性革命的到来,对以年轻社会和短寿时代的生产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传统老年学知识体系形成冲击。建构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观察、解读、引领中国式老龄化进程,并以此观照全人类老龄社会治理的老年学学科自觉和必然归宿。本研究以知识生产具有的逻辑性、情境性和自主性三重本质属性以及社会科学的公共价值为理论逻辑起点,通过反思西方老年学知识建制的固化范式和发展困境,提出形成“老龄社会学想象力”可成为拓升老年学知识体系生命力,以推动老年学学科向高阶演化发展的突破口。在强调中西方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显著差异的前提下,提出建构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元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实践路径。

    2024年07期 v.44;No.452 14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7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经济适老化:形态变迁、战略前提与进路建构

    原新;于佳豪;金牛;

    适老化转型是多维度、积累性的过程,随着老龄化不断深入和应对老龄社会压力加大,适老化在观念维度、社会维度与经济维度出现内涵与外延的多重调适。经济适老化的核心意义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民生福祉。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交汇使有限的养老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社会需求,“三驾马车”变序对扩大内需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正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转向“随老而富、随老而备”,财富增加、低龄老人多和余寿延长的新常态赋予了养老产业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推进经济适老化,需树立老龄社会主流化观念,明晰经济适老化的全社会属性和全龄属性,强化市场主导地位,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注重产业多维度的精细化与层次化,厘清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关系,构建中国式养老体系。

    2024年07期 v.44;No.452 158-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1K]
    [下载次数: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社会学研究_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二篇】

  • “反贫困何为”:西方贫困治理话语变迁及其镜鉴

    李志明;毕林丰;

    西方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提出的贫困治理策略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在前现代时期,贫困治理手段经历了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训诫、驱逐方式,到中世纪的教会和政府济贫,再到启蒙运动后的强迫劳动、发展经济;进入现代社会,学界基于资源要素论、能力权利论、文化心理论等不同视角开出了各种贫困治理药方。纵观西方贫困治理话语的历时性演变可以发现,消减贫困,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皆因时度势而变。中国在以往反贫困实践中参考吸收了西方贫困治理话语中的有益成果,后小康时代这种学习借鉴也仍将继续。

    2024年07期 v.44;No.452 167-17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2K]
    [下载次数:2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乡村治理法治化:逻辑维度、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

    杨德敏;徐昕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乡村治理法治化不仅是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推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存在法治体系不健全、执法能力和水平不足、司法“越位”和“缺位”、村民法治意识淡薄等困境。乡村治理法治化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具有实践的逻辑耦合。我国应加速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依托共建,完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共建法治乡村协同治理平台;立足共治,实现国家、社会、个人联动,打造乡村法律治理共同体;推动共享,提升全体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法治化新格局。

    2024年07期 v.44;No.452 17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3K]
    [下载次数:1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研究

  • 网络舆情治理:中国互联网30年实践的回顾与展望

    孙宇;

    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实践探索呈现出三个特征:多主体协同的治理网络逐步形成、多种形态构成的软法规范体系逐步完善、线上线下联合的处置机制逐步建立。在智能传播时代,为塑造网络生态治理新格局,治理主体须从治理网络走向治理共同体,治理规则须从软法治理走向软法与硬法共治,治理机制须从线上线下联合处置走向线上“助推”线下“纾困”。

    2024年07期 v.44;No.452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8K]
    [下载次数:1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中介化视域下网络舆情粘性聚合的机理探析

    周云倩;梅苏筠;

    从粘性视角去理解和研究舆情是一种新的理论探索。加强对网络舆情粘性及其聚合机理的研究,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介化背景下,媒介成为人与社会的粘合剂,使网络舆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粘性化趋向。网络舆情粘性聚合机理表征为时空、载体、信息和情绪四个维度。网络舆情粘性始于时空聚合的孕育,呈现为共有、共享时间和共在、共构空间的聚合;载体是跨代际、跨等级、跨形式、跨主体的聚合,培育着粘性;信息通过补偿性聚合、显信息与隐信息双向度聚合及其快速转化将网民“粘连”在一起;情绪聚合是网民情感的共鸣、融合与极化,使网民自发进入网络舆情场域。

    2024年07期 v.44;No.452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二、稿件上必须注明联系电话及地址,并在论文首页注明全文实际字数。

    2024年07期 v.44;No.452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