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三篇】

  • 论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

    王雨辰;幸菊艳;

    根据生态文明理论的服务对象和价值目的、“实然”与“应然”维度,可以把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划分为地方维度与全球维度、现实维度与理想维度之间的矛盾。当代西方所有生态思潮都包含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矛盾,并力求解决这一矛盾。但由于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缺陷,都没有解决好这一矛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辩证地解决了上述矛盾,既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科学方法论,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应有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与本质,捍卫中国的环境权与发展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既具有能够推进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作为发展观的工具理性的功能,又具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理想的促进实现美丽中国与美丽和谐世界的价值理性的功能。

    2024年06期 v.44;No.451 5-15+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8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构建中国环境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导向作用

    李培超;

    中国环境伦理学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完全摆脱西方激进环境主义的影响,其价值理念、原则规范和实践导向都与中国本土社会和文化传统存在着明显的“违和感”。这种“违和感”对环境伦理学介入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建构”提供了明确导向,也为构建中国环境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

    2024年06期 v.44;No.451 16-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的传承和贡献

    蔡华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论述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论断,即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一论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论,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立场,即我们发展生态经济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而其中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原创性贡献就集中体现为: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的总体目标。

    2024年06期 v.44;No.451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经济·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研究【三篇】

  •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多重逻辑与实现路径

    陈绍军;唐滢;田鹏;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对于扩大内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学术界未能构建一个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多重逻辑和实现路径。从大历史观来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城镇化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方位、新要求。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人口流动、生产要素、制度架构以及空间布局多维互动呈现出复杂性。从核心内涵来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以县域为载体,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融合共享的新型高质量发展格局。从运行逻辑上看,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聚焦人的多元诉求及动态演化;同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优化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通、互惠互利、平等共享的制度通道。从实现路径上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还应当完善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加强城乡空间规划协调性、联动性和整体性,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包容、共享和可持续的城乡地域空间网络。

    2024年06期 v.44;No.451 34-44+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2K]
    [下载次数:10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推进乡村振兴基本实施单元的县域转型:治理逻辑及风险规避

    郑瑞强;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基本实施单元由村庄向县域的转型发展,是基于乡村自身比较优势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持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然选择,其有益于加快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认为:县域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集成改革,需要强化吸纳式参与、注重融合式治理、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结构耦合、激活过程调适,平滑城乡发展差距与增进县域乡村发展韧性。同时需要有效避免多元治理体系“主体缺位”、绩效考核“高耗低效”以及需要超越系统集成的“合成谬误”等潜在风险,以全面提升县域乡村振兴工作质量,推动县域包容性发展和民众福祉增进。

    2024年06期 v.44;No.451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的新型城镇化:逻辑、内涵与路径

    汪彬;

    在百余年实践中,我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内在服从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演变,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配套改革,从制度保障、关键任务、发展全局、发展模式、发展动力、治理能力与建设主体等角度入手,促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06期 v.44;No.451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下载次数: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人工智能研究【三篇】

  • 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对网络文艺发展的赋能

    禹建湘;张浩翔;

    人工智能内容创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使网络文艺产业也面临着网络媒介新环境中“人—机”交互关系的影响。回顾网络文艺发展的历史,媒介技术的烙印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艺作品的高质量提升而慢慢弱化。作为一种生成式虚拟技术的现实应用,AIGC在未来也将不断在网络文艺中赋能,从而更加突出其对网络文艺主体性的服务和支持。网络文艺的跨媒介改编和跨语言传播都反映出不同文本类型的网络文艺文本间性,而AIGC能够有效增强网络文艺在不同媒介语言中的强文本间性,并通过较低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实现文本的意义流动,最终能够提升网络文艺的全产业平台搭建。

    2024年06期 v.44;No.451 64-7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 ]
  • 媒介技术视域下人工智能艺术的主体性之思

    张梦杨;

    学界虽对人工智能艺术的主体性进行过广泛探讨,但从媒介视角审视人工智能艺术主体性技术来源的研究少有。人工智能艺术的主体性在其物质基础、产生过程、创作形式三个方面有较为清晰地体现。从物质基础来讲,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可计算的机器,计算机借由软件的用户友好型特质对使用者进行隐秘操控,将人类由技术使用主体变为客体。从创作过程来看,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可计算性模仿、自动的内容生成都具有明显的“类人”特征。就人工智能的艺术作品而言,与人类合作共创是人工智能艺术生产的主要形式,走向主体间性也因此成为人工智能艺术发展的新形态。

    2024年06期 v.44;No.451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接受美学视域下人工智能艺术的审美价值

    魏西笑;

    接受美学将观者视为主动的创造者,以其接受效果为出发点,将艺术作品价值的裁量权交到接受者手中。回顾艺术发展史,技术进步带动人类社会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熟,使得艺术创作中普通人的参与度和创作力不断得到提升。接受美学理论为研究最新的“技术+艺术”结合产物——人工智能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消解审美价值的批判。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人工智能艺术,其审美价值来自不断打破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制造“审美距离”,建立创作者与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对话的“召唤结构”,接受者在陌生化的叙事结构和社会交往中体验新奇的审美愉悦,培养个体的审美敏感和自由个性。

    2024年06期 v.44;No.451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1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历史研究

  • 日常生活教育与政治动员:革命年代中共妇女教材编写问题述论

    赵兴胜;段晓文;

    革命年代,为发展妇女教育,动员妇女参加革命,特别是参加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中共编纂、发行了一批妇女专用的教材。在实践中,这些教材逐渐形成了“从日常生活出发”的编纂思想,紧紧围绕着妇女的家庭生活、劳动生产、经济收入、身体健康等问题,通过诉苦、识字、树立模范等技术手段,用农村妇女能理解的语言,讲农村妇女最关心、最需要的知识。妇女教材不仅教育和引领无数农村妇女投身革命,切实帮助妇女改善了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也是中共运用“群众路线”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最直观体现。

    2024年06期 v.44;No.451 91-103+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9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全面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

    杨卫华;

    抗战全面爆发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急切希望通过中国近代史研究厘清中国革命和抗日救国的方向,在积聚党内政治共识的同时,为建构党外对中共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铺路。这促使在全面抗战时期形成一股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潮,研究成果一度井喷式呈现,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典范,并初步形成一套对近代中国独特的解释模式和知识体系。同时与以蒋廷黻等为代表的非马克思主义近代史家展开论辩,特别是反击日伪侵略史观和投降史观下的近代史诠释,以消解其负面影响。通过两方面的努力,马克思主义近代史研究开始独树一帜,为中共建构新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

    2024年06期 v.44;No.451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1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法学·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三篇】

  • 刑律意蕴与当代传承:家族思想的价值内涵

    李晓明;赵坦;

    家族思想缘起于古代家族制度的历史实践,具有家族本位思想、家族首位思想和家族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本土法治资源的重要方面。这些思想表征于古代刑律中罪名与科刑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既可能“因家而罹难”,也可能“因家而脱罪”。就罪名言,有不孝、不睦、不贞等破坏婚姻家庭之罪和亲属间杀伤、盗窃等亲属相犯之罪;就科刑言,既有因连坐而获刑,也有因共犯尊长独坐、亲亲相隐、权留养亲、推恩宥罪而减免。家族思想固然历史久远,但仍不失其继续传承的客观现实、历史延续和社会治理基础,是刑法体系在凝聚社会共识和获取社会信任、回应个体需求和观照个体生活、因应矛盾化解和回应天理人情方面的重要依托。家族思想的当代刑法传承应以家族思想的精髓提炼为起点,以发挥刑法的规制机能为导向,以保障法律的主导地位为限制。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其中的亲亲相隐、服制定罪的限制性回归有利于稳定社会关系和维护家庭生活,应编织进现代刑法体系之中。

    2024年06期 v.44;No.451 115-12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9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功能考察与规则重述

    潘文博;

    《刑法》第5条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空置状况,没有起到如何确定罪、责和刑的功能。要解决这一困境必须以“和”与“相适应”为线索和关键,重新理解《刑法》第5条的规范构造,即“犯罪分子所犯罪行”与“承担的刑事责任”为相加关系或为并列关系。“所犯罪行”概念明确,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包含行为客观面和主观面的整体,在量刑中体现为行为严重程度。相加关系与“刑事责任”概念并不兼容,则应在并列关系中为“犯罪分子”概念赋予个别化内涵,“犯罪分子”体现的是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表明对行为人的预防需求。“刑罚的轻重”“犯罪分子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三者呈相等关系。在“犯罪分子所犯罪行”中要首先区分表明行为严重程度的情节和预防性要素;对“承担的刑事责任”应填充“答责性”的内涵,在责任和预防要素之间达成合理的平衡。在各要素之间建立内在的秩序,才能使《刑法》第5条成为裁判依据。

    2024年06期 v.44;No.451 12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5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涉众型经济犯罪刑事诉讼专门程序的构建

    王楚婧;

    涉众型经济犯罪往往呈现跨行政区划、涉案事实复杂、涉案人数众多、社会风险极高等特点,它不仅打破了地域空间的界限,犯罪行为人、被害人、侦查机关往往不在同一个地域,因事实的复杂性、证据的繁杂性,还改变了传统的侦查取证模式、司法机关对证据的认定模式,诉讼当事人诉讼程序的参与、权利保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构建涉众型经济犯罪刑事诉讼专门程序,应当坚持体系化构建思路、从外部治理向内部司法规范化并重转变、以分阶段有序的构建方法推进,分别从管辖制度、涉案财物处置、证据的认定与审查、当事人程序参与权保障等几个方面予以规制和完善,以期实现涉众型经济犯罪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与高效。

    2024年06期 v.44;No.451 14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4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基层治理研究【二篇】

  •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治理体制创新研究

    陆益龙;马小驹;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治理旧体制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转型与发展需要的现状。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助力乡村振兴,关键是乡村治理在体制方面必须有创新,必须重点把握制度建设和完善、基层治理实践创新以及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间的融合等问题。创新和变革乡村治理体制,构建起合理有效新体制,需要在当下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势,朝着新型乡村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大方向,着力从社区制度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服务等维度,推动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2024年06期 v.44;No.451 154-16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4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我国乡村治理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基于“价值—目标—主体”框架的分析

    何波生;李道和;陈洋庚;

    遵循乡村治理规律,着力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方略。构建乡村治理的“价值—目标—主体”分析框架,运用历史政治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乡村治理的价值追求、主要目标及主体结构的动态演进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跳出了乡村本身,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价值依归,围绕“发展有效性”与“秩序有效性”两个核心目标,为国家、社会、农民三个主体的复杂性互动所形塑,形成了国家与农民、国家与乡村社会、农民与乡村社会三组动态关系。在新中国75年历史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乡村治理科学性增强、乡村治理价值观系统化、乡村治理自主性提升、农民主体意识增强四大发展趋势。

    2024年06期 v.44;No.451 16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0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化研究

  • 中国新闻实践社群的非虚构写作类型定义与边界工作

    刘蒙之;

    非虚构写作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存在,其存在于非虚构写作者的实践与信念之中。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来自类型特征的明确性与实践的合法化,由此才可以创造规范的非虚构写作实践。以非虚构写作沙龙为中心的中国新闻实践社群从采写惯例和社会功能两个维度对非虚构写作进行类型定义,建构了对非虚构写作独立类型与文化生产形式的理解。新闻社群还通过内部可信度竞赛、外部可信度驱逐以及自主性保护等符号行为进行边界工作。实践社群的类型定义与边界工作是理解非虚构写作的重要见解来源,社群成员通过集体学习把平台或个人的非正式实践聚合为社群的实践标准。

    2024年06期 v.44;No.451 17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0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跨学科视域下我国非虚构写作的源起与发展

    李薇;

    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非虚构写作是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以故事写作方法还原复杂人性和事实真相的纪实文本。以此为标准,我国非虚构写作源起期的典型文体为正史列传与杂传,发展期的典型文体为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成熟期的典型文体为中国式特稿和新媒体特稿,多模态发展期的典型文体为全媒体真实故事。要促进我国非虚构写作高质量发展,亟须透过跨学科文体概念抓住本质共性,普及事实核查规范与故事写作原理,构建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及非虚构写作中国化标准。

    2024年06期 v.44;No.451 1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3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健康传播的视觉转向:历史流变、现实逻辑和未来走向

    祝越;

    在数字技术更迭加速的时代,健康传播具有更为丰富的传播形态和渠道,视觉文化的时代转向让健康传播以多元化的机制呈现。健康传播的视觉转向经历了远古时代健康信息的视觉文化萌芽、印刷时代健康内容的视觉凝视、数字时代健康传播的视觉革新等历史流变。从现实逻辑来看,健康信息的呈现图景与自我认知表现为:健康信息被符号化后,观者从视觉符号获得健康认知,“看”到的信息与自我判断形成差异或契合。健康传播未来会走向健康信息的多元视觉表达、视觉符号指向个性化健康信息、健康传播渠道多元化。在健康传播视觉转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数字时代的技术与媒介的力量。

    2024年06期 v.44;No.451 197-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9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

    2024年06期 v.44;No.451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