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三篇】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意蕴

    顾红亮;

    唯物史观是我们观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创新的一个好视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我们思考唯物史观的现实应用提供了生动的案例,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观点,比如,关于历史传承与创造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关于科学是历史杠杆的观点,关于历史规律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的论述等。唯物史观的这些观点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语境中获得了新的意义,被赋予新的理论阐释可能性。分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意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的唯物史观理论依据。

    2024年05期 v.44;No.450 5-11+2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0K]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定位:基于辩证的现代文明发展观

    姚中秋;

    英国率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并创造和维护不公正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民族、国家展开斗争,推动现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辩证地发展:英国率先创造现代文明,但将其转化为进行世界性压迫和剥削的工具,英国式现代文明也就转化为寄生的、腐朽的;后发的民族、国家通过“批判性吸纳、抗争性创新”的路径发展现代文明:首先是美国、德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领域均有创新,但在实现工业化之后也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而寄生化、腐朽化。在俄国,布尔什维克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在中国,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最为全面、彻底的批判性吸纳、抗争性创新,创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破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垄断和霸权,并以其先进性和普遍性开启了多元现代文明共同发展的人类历史新阶段。

    2024年05期 v.44;No.450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主要特性及里程碑意义

    金伟;王少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传统文明与现代性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创造的中华文明新形态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丰富,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基本构成,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世界文明交往理念”为内在遵循,以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现实目标。既赓续中华传统文明优越性,彰显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又继承马克思主义先进性,体现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在中国式现代化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4年05期 v.44;No.450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2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审计监督研究【三篇】

  • 会计师事务所监督与投资者反应——基于政策实施背景下的事件研究

    李青原;洪嵘;李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旨在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持续提升审计质量。以此事件为背景,基于A股上市公司样本,通过观察《意见》引起的市场反应,考察监督力度加强与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意见》印发期间,上市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法律制度环境较好、聘请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聘请不具有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发生过财务重述、信息透明度较低、属于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拥有更高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2024年05期 v.44;No.450 34-45+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的监管溢出效应——基于审计联结视角

    肖土盛;金泽宇;阳杰;

    随着“放管服”政策的逐步深化,证监会于2016年开始实行随机抽查制度,旨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与监管方式创新。不同于以往文献大多关注该制度对被抽中主体的直接影响,基于审计联结视角探究了随机抽查制度的监管作用是否具有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审计师的客户公司被抽中后,审计师其他客户公司的审计质量也会显著提高。同时,上述监管溢出效应在实际抽查比重较高的城市与行业中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主要通过增强审计独立性和强化审计师风险感知能力来系统改善其工作质量。这一研究拓宽了证监会随机抽查制度的作用边界,也为将来进一步创新监管手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2024年05期 v.44;No.450 4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2K]
    [下载次数: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政府审计治理与公共环保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李田雨;张振堃;

    理论上,公共环保补贴能有效降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风险成本,化解企业进行污染防治的外部性以及调节和改善企业动力不足问题,从而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然而,因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环保资金的运作是否合理,甚至无法有效甄别企业申请环保补贴的流程是否合规,致使公共环保补贴政策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政策效果。因此,探究如何对公共环保补贴资金监管以更好地发挥公共环保补贴政策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公共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政府审计具有很好的外部监督作用。研究发现:虽然公共环保补贴对企业环保投资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但政府审计能显著抑制这一“挤出效应”,表现为显著强化公共环保补贴对企业环保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研究结果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股权制衡度高、行业竞争更激烈及资本密集程度低的企业,政府审计强化公共环保补贴的实施效果更为显著。该研究证实政府审计治理对公共环保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拓展并深化政府审计治理的相关研究,对发挥国家治理机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5期 v.44;No.450 6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8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研究【三篇】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特别性

    宋志红;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特别性不是其宽泛意义上的特点或特殊性,而是该组织稳定且独一无二的标识性特征。其本质特别性可以被归纳为四个逐层拓展的方面:在功能上承载集体土地所有权,在职能上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在财产和成员上具有法定性和固有性,在设立上是先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后被改造为特别法人。这些本质特别性是贯穿立法始终的底层逻辑,是凝聚立法共识的理论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系列特点和具体制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

    2024年05期 v.44;No.450 72-8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的法理逻辑与立法表达

    管洪彦;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是困扰立法和司法的经典疑难问题。成员身份自治确认和法律认定在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具体原则以及规范性质和表达等方面均有差异,不宜等同,应当在廓清两者内涵边界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制度和规范体系。基于成员身份认定样态的复杂性和立法的天然滞后性,需要坚持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的相得益彰,以实现成员身份认定标准清晰的目标。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应当以引起成员身份变动的法律事实为主线,分别围绕法定事实和意定事实展开成员身份取得和消灭的立法表达。

    2024年05期 v.44;No.450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6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的归属、经营与管理

    肖鹏;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的权利归属,应当坚持成员集体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地位,并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成员集体行使集体财产所有权的具体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经营制度,是其代表行使制度的核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自主决定直接经营或者间接经营集体财产,既可以直接利用集体财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依法通过发包、出让、出租、入股等方式交由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同时,应当区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管理制度和财产管理权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管理权能应当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明确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利用集体财产的优先权,管理集体资产的利用行为。

    2024年05期 v.44;No.450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9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二篇】

  • 社会治理效能的本质、内涵与提升路径

    胡颖廉;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反映出政党、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兼顾活力和秩序为价值目标,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制度基础,其本质是把人有效组织起来。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影响社会治理效能的因素有三大类:党的领导和政府能力、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结构功能以及新技术的采纳和适配。据此构建包括社会治理共同体、资源投入、方法和行动、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等要素的分析框架,提出制度优势转化为高效能社会治理的路径:一是党建引领效能,二是法治保障效能,三是投入支撑效能,四是数字促进效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当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高度,超越“国家—社会”二分法,推动建立社会治理效能的自主知识体系、实践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

    2024年05期 v.44;No.450 109-117+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2K]
    [下载次数:10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面向老龄化的数字社会治理:现实、演变与未来进路

    宋月萍;彭可余;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我国网络覆盖率和数字设备接入率均显著提高。但不同群体获得、理解、使用、吸收与转化数字技术的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素养正逐渐成为当前数字社会治理新的发展议题。我国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水平仍落后于数字社会转型且内部差距较大。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数字社会治理经历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银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关注老年人数字障碍”三个阶段的演变,仍存在重视解决数字接入障碍而忽视数字技能培育、强调数字资源供给而缺乏关注老年人自主性的不足。为更好地将老龄化现实充分融入我国数字社会治理的进程中,未来应充分考虑将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纳入政策议程,以多元化、多层次、更具精准性的数字治理理念培养老年人的数字技术使用能力。

    2024年05期 v.44;No.450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3K]
    [下载次数:1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人工智能研究【三篇】

  • 人机交互与辅助生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问题

    曾军;

    文艺活动在原则上总是具有交互性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AI生成艺术表现出鲜明的人机交互和辅助生成特点。人机交互经过了从人机的计算机辅助交互阶段到人机的AI辅助交互阶段的转变过程。“提示—生成”的辅助模式显示人类拥有对AI的支配性地位。在AI生成艺术中,“理念—提示”发挥着文艺创造性活动第一驱动力的作用;“感性—生成”既是一个实践性问题,也是与不同层面的“生成”(generative或becoming)、“生产”和“创造”等相关的理论问题;“理念—提示”与“感性—生成”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塑造。AI生成艺术正在改变文艺活动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人”不再只是“作者/读者”的二分,而出现“用户—创作者”“用户—受众”和“智能体”的主体分化与断裂;“机”也不再只是作为“材料”的器具,更表现为作为“装置”的机器,甚至是作为“自动系统装置”的智能体;“作品”中也出现了“受用户—创作者提示的预训练生成性作品”的新类型。

    2024年05期 v.44;No.450 129-14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2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文学终结论——以保罗·利科为中心

    庄懿;

    20世纪下半叶,媒介变迁冲击了文学形式,理论与现实的复杂交织促成了文学终结论的诞生。到了21世纪,人工智能介入写作,引发了创作主体性的真正危机。在这样的语境下,保罗·利科对文学终结论的阐述,为捍卫文学的合法存在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悬置了创作主体的位置,把文学的具体变化归于叙事的情节编排与三重摹仿活动的相互交织,主体在情节与行动的一致性中认识与理解自我。深层意义与表层结构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风格与形式,相似风格的分类构成文学史书写,伴随着形式和风格彻底被颠覆而失去效力,这种是传统文学史叙事的终结,并非文学的终结。利科通过更新情节、摹仿和行动等概念的含义,一方面恢复了文学的本质,另一方面塑造了新的传统,形成了真正的文学史,使文学产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利科扬弃了法国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观念,缓和了媒介取代叙事、人工智能取代主体的趋势,重新把文学和人置于积极的动态的关系中。

    2024年05期 v.44;No.450 14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3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换人”现象的审思

    孙兴;祝黄河;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作为生产资料的机器的发展逻辑进行了精辟分析,揭示了“机器换人”的技术逻辑、资本逻辑和文明逻辑。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机器换人”现象延续着马克思所揭示的“机器换人”的逻辑理路,智能机器既可以成为解放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工具,也可以作为排挤工人的资本而存在,其中的关键在于人类能否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机器换人”问题上的优越性,重塑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劳动者劳动技能,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换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现实路径。

    2024年05期 v.44;No.450 15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下载次数:2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历史研究

  • 清代巡检与地方治理——以巴县木洞镇巡检为例

    梁勇;任思宇;

    巡检是清代地方治理的重要机构,被视为清代市镇或乡村中“国家在场”的象征,在其创设时多有“权力清单”式的国家授权。清代巡检多领有“分管地方”,并以场镇为行政统辖单位。作为州县的佐杂,巡检衙门经费来源多元,由地方绅粮掌控的公局经费为其重要来源。在场镇诸多地方公事中,巡检与地方绅粮群体既有合作与协商,又不乏博弈与竞争。

    2024年05期 v.44;No.450 162-17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4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朝“军民司”与边疆治理

    陈佳臻;

    通过梳理元朝边疆治理机构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之间的关系,可知元朝史料中零星所见的“军民司”,应是“军民长官司”的简称,通常设置于番汉杂处的边疆地区,由归附土官和朝廷派来的官员共同担任主要官员。雅安新发现的摩崖石刻中所载“雅州龙门后右军民司”应即其一,虽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但据推断,该司应是受元朝后期川、滇、藏交界地区的动荡局势影响,由元朝“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宣抚司”分立发展而来。虽然元、明之间“军民司”的具体指代对象不同,名称、品级存在一定差异,但其背后所代表的边疆治理逻辑却前后承袭相贯,即放弃前朝的羁縻府州政策,在番汉杂处的边疆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土官、流官参用,并根据当地现实需要统筹治理,而不刻意区分军、民政务。

    2024年05期 v.44;No.450 17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9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术新锐论坛【二篇】

  • 科学、哲学与艺术互动中的空间认识论转向

    岳慧玲;

    空间问题是知识经验时代对“人”自身的再次审视,其本质是科学、哲学与艺术在实践中的历史演进。伴随文艺复兴时期与20世纪空间认识论的两次重要转向,西方理论在理性和感性经验探寻中不断探索空间与人的主体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数理知识与科学发现在实践中影响哲学与艺术领域的空间认知;20世纪现代科学再掀空间理论热潮,蔓延至地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领域。期间科学革命、哲学流派与艺术理论的复杂互动,让空间问题从扁平到立体,从附属到主体化。空间问题是科学、哲学与艺术互动的历史,始终是认识论的重要对象,是现代性问题中主体性问题的界限体认。

    2024年05期 v.44;No.450 18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2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FT数字资产安全的刑法保护

    史雯;

    NFT数字资产是元宇宙经济系统的血液,在推动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犯罪风险,亟需刑法保护。NFT数字资产的安全风险具有复合性,它同时面临着通证ID被非法获取和元数据遭受不法侵害的基本安全风险,以及人格权益、著作权益遭受侵害等附随性安全风险。刑法单一保护模式对NFT数字资产的客观属性认识不足,无法有效应对NFT数字资产面临的安全风险。应当采取刑法复合保护模式全面捍卫NFT数字资产安全,这不仅符合NFT数字资产安全的法益多元性特征,更有益于对侵害NFT数字资产安全行为的准确定性与量刑。在实践中,可依循“初筛—复筛—品控”的链条脉络,适用NFT数字资产安全的刑法复合保护模式。

    2024年05期 v.44;No.450 19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5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

    2024年05期 v.44;No.450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