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话语【三篇】

  •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话语及其文明效应

    王新生;刘云杉;

    资本主义文明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内在矛盾日益凸显,其全球话语在文明交往与发展中呈现出现实困局。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全球话语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身实际和世界大势,以更高位阶的世界性、建构性、多元融合性的全球话语,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全球话语,深刻把握和主动引领世界历史的走向和人类文明交往,为扬弃西方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全新的人类发展与交往话语提供了思想和价值支撑,是人类打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神话、开创全新美好前景的话语启蒙。

    2024年04期 v.44;No.449 5-1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0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话语及其文明效应

    王新生;刘云杉;

    资本主义文明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内在矛盾日益凸显,其全球话语在文明交往与发展中呈现出现实困局。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全球话语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身实际和世界大势,以更高位阶的世界性、建构性、多元融合性的全球话语,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全球话语,深刻把握和主动引领世界历史的走向和人类文明交往,为扬弃西方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全新的人类发展与交往话语提供了思想和价值支撑,是人类打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神话、开创全新美好前景的话语启蒙。

    2024年04期 v.44;No.449 5-1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0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丰富内涵、建构境遇与提升路径

    付高生;龚剑飞;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融入了现代化潮流,并成功探索出植根中华文明、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及其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这是当前学界探讨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起点。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兼具国际话语权的共性特征与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既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现代化声音的话语权利,也是中国影响世界现代化潮流及其话语格局的话语权力。面向未来,中国要抓住机遇、化解挑战,通过扩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优势、形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优势、提升中国对外话语传播效能等路径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认同,逐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2024年04期 v.44;No.449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丰富内涵、建构境遇与提升路径

    付高生;龚剑飞;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融入了现代化潮流,并成功探索出植根中华文明、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及其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这是当前学界探讨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起点。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兼具国际话语权的共性特征与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既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现代化声音的话语权利,也是中国影响世界现代化潮流及其话语格局的话语权力。面向未来,中国要抓住机遇、化解挑战,通过扩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优势、形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优势、提升中国对外话语传播效能等路径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认同,逐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

    2024年04期 v.44;No.449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世界性认知”的话语出场及建构

    杨帆;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不同范式的话语内容表达以及学术认知建构。基于此,这一模式的世界性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国际学界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进行话语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融合论”“搬用论”“创造论”等不同类型的叙述范式。上述三种主要叙述范式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探究。而对上述叙述范式进行省察,可以发现其依然存在着一些学术不足与缺憾。对此,国内学界可以在剔除其不合理成分的前提下,适当吸收、借鉴与改造其中有益的学术成分。

    2024年04期 v.44;No.449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世界性认知”的话语出场及建构

    杨帆;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不同范式的话语内容表达以及学术认知建构。基于此,这一模式的世界性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国际学界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进行话语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融合论”“搬用论”“创造论”等不同类型的叙述范式。上述三种主要叙述范式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探究。而对上述叙述范式进行省察,可以发现其依然存在着一些学术不足与缺憾。对此,国内学界可以在剔除其不合理成分的前提下,适当吸收、借鉴与改造其中有益的学术成分。

    2024年04期 v.44;No.449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基于收入结构视角

    史新杰;陈伟;周宏;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提高农户家庭总体收入水平,归因为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农户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而对农业纯收入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并加速农户离农倾向。机制检验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家庭创业,进而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实现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同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对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和非平原地区的农户家庭增收更有利。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数字经济水平并成为嵌入乡村社会的新要素,对提升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效果显著。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需多维度加大对农户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户数字素养及其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回报率。

    2024年04期 v.44;No.449 31-42+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4K]
    [下载次数:1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基于收入结构视角

    史新杰;陈伟;周宏;

    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基于收入结构视角,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有效提高农户家庭总体收入水平,归因为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农户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而对农业纯收入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并加速农户离农倾向。机制检验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家庭创业,进而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实现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同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对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和非平原地区的农户家庭增收更有利。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数字经济水平并成为嵌入乡村社会的新要素,对提升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效果显著。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需多维度加大对农户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户数字素养及其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回报率。

    2024年04期 v.44;No.449 31-42+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4K]
    [下载次数:1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双重制度逻辑对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的影响研究——来自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证据

    吴剑峰;李慧兰;吴易明;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多元制度逻辑理论视角看,国有企业嵌入的双重制度逻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数字化战略的异质性。由于国有企业的政治特殊性和市场竞争性,其存在以党组织参与治理和国有企业层级为代表的国家逻辑,以及以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强度为代表的市场逻辑。基于2010—2021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结果表明,党组织参与治理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实施数字化战略;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市场竞争强度越高,越倾向于实施数字化战略。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强度能强化党组织参与治理与数字化战略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在国有企业数字化场景中,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呈现协同互补的叠合关系。

    2024年04期 v.44;No.449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重制度逻辑对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的影响研究——来自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证据

    吴剑峰;李慧兰;吴易明;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多元制度逻辑理论视角看,国有企业嵌入的双重制度逻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数字化战略的异质性。由于国有企业的政治特殊性和市场竞争性,其存在以党组织参与治理和国有企业层级为代表的国家逻辑,以及以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强度为代表的市场逻辑。基于2010—2021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结果表明,党组织参与治理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实施数字化战略;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市场竞争强度越高,越倾向于实施数字化战略。与此同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强度能强化党组织参与治理与数字化战略的正向关系。这表明在国有企业数字化场景中,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呈现协同互补的叠合关系。

    2024年04期 v.44;No.449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碳排放约束对产业承接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胡伟辉;毛小明;骆康;

    碳排放约束能否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回答该问题对于产业承接地实现“双碳”目标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运用2018—2022年江西省县域工业和企业数据,实证检验碳排放约束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发现:碳排放约束能够直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南昌都市圈和赣南苏区、无“两高”主导行业地区以及水源涵养重要区的促进作用更强;碳排放约束通过劳动生产和技术创新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资本投入未显示出中介作用;另外,碳排放约束通过“两高”企业进入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碳排放约束力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劳动、技术和资本等中介要素动能,严控“两高”企业准入关。

    2024年04期 v.44;No.449 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碳排放约束对产业承接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胡伟辉;毛小明;骆康;

    碳排放约束能否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回答该问题对于产业承接地实现“双碳”目标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运用2018—2022年江西省县域工业和企业数据,实证检验碳排放约束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发现:碳排放约束能够直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南昌都市圈和赣南苏区、无“两高”主导行业地区以及水源涵养重要区的促进作用更强;碳排放约束通过劳动生产和技术创新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资本投入未显示出中介作用;另外,碳排放约束通过“两高”企业进入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碳排放约束力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劳动、技术和资本等中介要素动能,严控“两高”企业准入关。

    2024年04期 v.44;No.449 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康德还是歌德?——从宗白华的不同选择看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路径差异

    李勇;

    从个人学术思想的构成方式、人生观和美学观念来看,宗白华明显亲近歌德而疏远康德,这种选择不仅仅是由宗白华个人的喜好决定的,而且是由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以观物取象为基础的序秩理数思维与西方文化中数理逻辑思维之间的差异,导致康德的典型西方哲学在中国的接受困难,而歌德的人文体验式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学者对歌德的思想采用了兼容式接受路径,而对康德的思想采用了互补式接受路径。选择哪种接受路径取决于中国文论自身建设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体现中国性、建构完整的话语体系以及能够解释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世界文学现象。为了建构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无论是歌德式的文论还是康德式的文论,都应该通过不同的路径被接纳进中国文论中。

    2024年04期 v.44;No.449 69-79+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5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德还是歌德?——从宗白华的不同选择看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路径差异

    李勇;

    从个人学术思想的构成方式、人生观和美学观念来看,宗白华明显亲近歌德而疏远康德,这种选择不仅仅是由宗白华个人的喜好决定的,而且是由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以观物取象为基础的序秩理数思维与西方文化中数理逻辑思维之间的差异,导致康德的典型西方哲学在中国的接受困难,而歌德的人文体验式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学者对歌德的思想采用了兼容式接受路径,而对康德的思想采用了互补式接受路径。选择哪种接受路径取决于中国文论自身建设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体现中国性、建构完整的话语体系以及能够解释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世界文学现象。为了建构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无论是歌德式的文论还是康德式的文论,都应该通过不同的路径被接纳进中国文论中。

    2024年04期 v.44;No.449 69-79+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5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批判、译借、转换——郁达夫现代散文文体观的建构与实践

    任悦;姚爱斌;

    在对古代文章写作以文类为本位、个性化表达被压制的批判中,郁达夫借用外来理论资源,建构起以语言形式为实质内涵的现代散文文体观:一方面以“心—体”二分的论文模式,把含有文章整体观念的传统文类之“体”理解为散文文类的语言形式,将散文写作的重心从对文体规范的遵循转向了个人表达的完整充分;一方面又以“文体”对译“Style”,将个性化语言表达作为现代散文的更高诉求。在其批评与创作实践中,也以“个人文体”(Personal Style)为高标,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为现代散文写作确立了典范,他也为现代散文史留下独具特色的作品。

    2024年04期 v.44;No.449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0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批判、译借、转换——郁达夫现代散文文体观的建构与实践

    任悦;姚爱斌;

    在对古代文章写作以文类为本位、个性化表达被压制的批判中,郁达夫借用外来理论资源,建构起以语言形式为实质内涵的现代散文文体观:一方面以“心—体”二分的论文模式,把含有文章整体观念的传统文类之“体”理解为散文文类的语言形式,将散文写作的重心从对文体规范的遵循转向了个人表达的完整充分;一方面又以“文体”对译“Style”,将个性化语言表达作为现代散文的更高诉求。在其批评与创作实践中,也以“个人文体”(Personal Style)为高标,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为现代散文写作确立了典范,他也为现代散文史留下独具特色的作品。

    2024年04期 v.44;No.449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0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估现代文学发生的“长江路径”

    蒋林欣;

    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其中,长江流域是最活跃的文化地理板块。长江流域繁荣的开埠文化使长江文化有着先发优势和聚集效应,从而孕育了中国文学的诸多“现代性”,养育、汇聚了大量的文学新人才,催生了包括读者、媒介、作者等要素在内的现代文学场域。开埠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中民族主义、启蒙主义、现实主义等主要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重估现代文学发生的“长江路径”,有助于厘清现代文学精神特质的源流并充分发掘长江流域文化的价值。

    2024年04期 v.44;No.449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估现代文学发生的“长江路径”

    蒋林欣;

    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其中,长江流域是最活跃的文化地理板块。长江流域繁荣的开埠文化使长江文化有着先发优势和聚集效应,从而孕育了中国文学的诸多“现代性”,养育、汇聚了大量的文学新人才,催生了包括读者、媒介、作者等要素在内的现代文学场域。开埠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中民族主义、启蒙主义、现实主义等主要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重估现代文学发生的“长江路径”,有助于厘清现代文学精神特质的源流并充分发掘长江流域文化的价值。

    2024年04期 v.44;No.449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大简《周驯》所见礼学问题及其儒家属性探微

    柯昊;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周驯》中关涉众多礼学问题,包括古礼范畴中的宗法训诫传统、祭祀制度、礼制秩序,透过礼学视角可知这篇文献具有儒家属性。《周驯》所涉“驯”与先秦时期的“训”“诰”体密切相关,是周礼中的宗统、君统德训传统的重要内容。《周驯》诸章所载“奉祀”“乏祀”均为宗庙祭祀,具有“奉祀”“立嗣”“置贤”的核心内涵,也构成整篇主旨。简文中有“发剋(克)殷而为铭于席端”,之中的“席”和“铭”均涉及礼制,传世和出土礼学文献均有记载。《周驯》包括众多悬而未决的礼学问题,在整理、释读和研究时需要以周礼为背景,而其中所体现的儒家属性也值得深入探讨。

    2024年04期 v.44;No.449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大简《周驯》所见礼学问题及其儒家属性探微

    柯昊;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周驯》中关涉众多礼学问题,包括古礼范畴中的宗法训诫传统、祭祀制度、礼制秩序,透过礼学视角可知这篇文献具有儒家属性。《周驯》所涉“驯”与先秦时期的“训”“诰”体密切相关,是周礼中的宗统、君统德训传统的重要内容。《周驯》诸章所载“奉祀”“乏祀”均为宗庙祭祀,具有“奉祀”“立嗣”“置贤”的核心内涵,也构成整篇主旨。简文中有“发剋(克)殷而为铭于席端”,之中的“席”和“铭”均涉及礼制,传世和出土礼学文献均有记载。《周驯》包括众多悬而未决的礼学问题,在整理、释读和研究时需要以周礼为背景,而其中所体现的儒家属性也值得深入探讨。

    2024年04期 v.44;No.449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碑证”的生成发展与功能分析——以山东灵岩寺宋金元公文碑为例

    李雪梅;

    山东灵岩寺宋金元碑刻集中,公据执照、界至文图、王言圣旨、寺院文书等不同类型的碑刻相互串联,彼此互证,展现了较长时段内灵岩寺寺产维护和寺院管理的实况,以及碑刻发展的多元化和刻石功能的多样性。其中因解决纷争而生成的诸种公文碑,渐次构成连环“碑证”,并通过其照证、保全功能,成为维护寺产权益的法宝,亦成为检视中国古代公证制度生成发展的窗口;而体现寺观特权的王言圣旨类“护持”性碑刻,与保全寺产的公据、执照类公文碑相辅相成,在寺观发展和地方治理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04期 v.44;No.449 101-11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2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碑证”的生成发展与功能分析——以山东灵岩寺宋金元公文碑为例

    李雪梅;

    山东灵岩寺宋金元碑刻集中,公据执照、界至文图、王言圣旨、寺院文书等不同类型的碑刻相互串联,彼此互证,展现了较长时段内灵岩寺寺产维护和寺院管理的实况,以及碑刻发展的多元化和刻石功能的多样性。其中因解决纷争而生成的诸种公文碑,渐次构成连环“碑证”,并通过其照证、保全功能,成为维护寺产权益的法宝,亦成为检视中国古代公证制度生成发展的窗口;而体现寺观特权的王言圣旨类“护持”性碑刻,与保全寺产的公据、执照类公文碑相辅相成,在寺观发展和地方治理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04期 v.44;No.449 101-113+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2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宋杀人疑罪的证明困境与官民博弈

    赵晶;

    南宋地方官在受理杀人案件后,会围绕被害者的尸身、加害者的主观心理、犯罪行为与被害者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害者近亲的表现等进行证据调查,只有整个证明体系“理不可疑”,才能定罪量刑。由于制度规定的操作性不强、官民之间循此展开诸多博弈,这一证明体系往往会出现缺环,从而形成疑罪。又由于侵犯法益的严重性不同、面临的司法监督程序有别,相比于犯奸疑罪,地方官对杀人疑罪往往采取穷究到底的姿态,这也与立法上针对疑罪并行规定了赎刑与刑讯两种可选择的处理方案密切相关。

    2024年04期 v.44;No.449 11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南宋杀人疑罪的证明困境与官民博弈

    赵晶;

    南宋地方官在受理杀人案件后,会围绕被害者的尸身、加害者的主观心理、犯罪行为与被害者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害者近亲的表现等进行证据调查,只有整个证明体系“理不可疑”,才能定罪量刑。由于制度规定的操作性不强、官民之间循此展开诸多博弈,这一证明体系往往会出现缺环,从而形成疑罪。又由于侵犯法益的严重性不同、面临的司法监督程序有别,相比于犯奸疑罪,地方官对杀人疑罪往往采取穷究到底的姿态,这也与立法上针对疑罪并行规定了赎刑与刑讯两种可选择的处理方案密切相关。

    2024年04期 v.44;No.449 11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_“犯罪治理”专题【四篇】

  • 作为准罪名的电信网络诈骗罪

    叶良芳;袁玉杰;

    电信网络诈骗罪不是有权机关确定的法定罪名,但司法规范性文件为其设定了独立的罪状并配置了独立的法定刑,因而其实质上是一种准罪名。与普通诈骗罪相比,电信网络诈骗罪具有手段的技术性、状态的非接触性、对象的不特定性和组织的共犯性等构成特征。其中,手段特征是核心特征,状态特征是派生特征,二者均是内部性特征,而对象特征和组织特征是外部性特征,是基于合理划定调整范围的政策需要而设的。基于这四个特征,可以合理划分电信网络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罪等犯罪的界限。

    2024年04期 v.44;No.449 126-13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9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作为准罪名的电信网络诈骗罪

    叶良芳;袁玉杰;

    电信网络诈骗罪不是有权机关确定的法定罪名,但司法规范性文件为其设定了独立的罪状并配置了独立的法定刑,因而其实质上是一种准罪名。与普通诈骗罪相比,电信网络诈骗罪具有手段的技术性、状态的非接触性、对象的不特定性和组织的共犯性等构成特征。其中,手段特征是核心特征,状态特征是派生特征,二者均是内部性特征,而对象特征和组织特征是外部性特征,是基于合理划定调整范围的政策需要而设的。基于这四个特征,可以合理划分电信网络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罪等犯罪的界限。

    2024年04期 v.44;No.449 126-13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9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规范确证机能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

    王志远;陈昊;

    在共犯教义学框架内理解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对网络空间下犯罪帮助行为的新特征观照不足,偏离了本罪增设的价值前提和预期目的,容易走向过度限缩本罪适用范围的另一个极端。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构成要件的理解,应充分考虑本罪增设的时代背景和目的考量。以刑法规范确证机能的合理实现为解释原则,立足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适用难题,承认在“明知”判断中确立推定规则的合理性,并作出一定限制。将“犯罪”理解为符合刑法分则构成要件的行为,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例外地包括因客观条件无法查证是否符合罪量要求的犯罪行为。着重把握主观认知内容或客观行为类型上的差异,以准确界定本罪与其他犯罪共犯或正犯的罪间关系。对“情节严重”的判断应以行为人主观上规范违反的恶性为主,交由裁判者综合判断。

    2024年04期 v.44;No.449 13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0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规范确证机能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

    王志远;陈昊;

    在共犯教义学框架内理解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性质,对网络空间下犯罪帮助行为的新特征观照不足,偏离了本罪增设的价值前提和预期目的,容易走向过度限缩本罪适用范围的另一个极端。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构成要件的理解,应充分考虑本罪增设的时代背景和目的考量。以刑法规范确证机能的合理实现为解释原则,立足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适用难题,承认在“明知”判断中确立推定规则的合理性,并作出一定限制。将“犯罪”理解为符合刑法分则构成要件的行为,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例外地包括因客观条件无法查证是否符合罪量要求的犯罪行为。着重把握主观认知内容或客观行为类型上的差异,以准确界定本罪与其他犯罪共犯或正犯的罪间关系。对“情节严重”的判断应以行为人主观上规范违反的恶性为主,交由裁判者综合判断。

    2024年04期 v.44;No.449 13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0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组织体犯罪的成因剖析与治理路径——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视阈

    王康庆;

    作为组织体犯罪治理具象化的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已得到广泛关注,且体系化、立法化初显端倪。从主体与功能认知维度,上位的组织体犯罪原因与体系化治理在理论上亟须探索与证成。马克斯·韦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框架可以用于讨论组织体犯罪归因与治理路径,也便于理解当前“纸面合规”的困境与实质审查标准的应然价值遵循。构建组织体犯罪的治理体系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层面展开:一方面,应着力提升价值理性对组织体的规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工具理性的现实支撑作用,从而有效实现组织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互动;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侧重于最为关键的三个领域,即犯罪类型层面的电信诈骗独立成罪、组织层面的合规建设、核心要素层面的个人信息处理规范等。

    2024年04期 v.44;No.449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1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组织体犯罪的成因剖析与治理路径——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视阈

    王康庆;

    作为组织体犯罪治理具象化的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已得到广泛关注,且体系化、立法化初显端倪。从主体与功能认知维度,上位的组织体犯罪原因与体系化治理在理论上亟须探索与证成。马克斯·韦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分析框架可以用于讨论组织体犯罪归因与治理路径,也便于理解当前“纸面合规”的困境与实质审查标准的应然价值遵循。构建组织体犯罪的治理体系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层面展开:一方面,应着力提升价值理性对组织体的规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工具理性的现实支撑作用,从而有效实现组织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互动;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侧重于最为关键的三个领域,即犯罪类型层面的电信诈骗独立成罪、组织层面的合规建设、核心要素层面的个人信息处理规范等。

    2024年04期 v.44;No.449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1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务犯罪调查中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研究

    刘雪丹;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对于提高监察调查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促进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良好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检察监督说并非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的理论基础,从监察机关的权力性质和权力运行方式上看,监察独立说更为合理。在介入目的上,调查协助与公诉准备两个功用并不冲突,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双方的目标完全可以兼顾,实现有效平衡。在具体实践运用中,应当准确把握提前介入的案件范围、启动方式、介入时间以及反馈机制。在下一步机制优化中,应重点厘清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角色定位,制定具体规则,明确各自权力边界,提升法律位阶,增强制度刚性,以更好地促进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提高职务犯罪案件办理质效。

    2024年04期 v.44;No.449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9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职务犯罪调查中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研究

    刘雪丹;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机制对于提高监察调查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促进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良好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检察监督说并非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的理论基础,从监察机关的权力性质和权力运行方式上看,监察独立说更为合理。在介入目的上,调查协助与公诉准备两个功用并不冲突,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双方的目标完全可以兼顾,实现有效平衡。在具体实践运用中,应当准确把握提前介入的案件范围、启动方式、介入时间以及反馈机制。在下一步机制优化中,应重点厘清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角色定位,制定具体规则,明确各自权力边界,提升法律位阶,增强制度刚性,以更好地促进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提高职务犯罪案件办理质效。

    2024年04期 v.44;No.449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9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研究_“电影工业美学”专题【三篇】

  • 电影工业美学: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的视野、原则及方法

    陈旭光;张明浩;

    新世纪中国电影能否写史?如何写?国内目前的理论思考与写作实践仍不多。以“电影工业美学”作为原则与方法,能为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提供一种可能性,如整体性思维与工业/美学视角。《新世纪中国电影史(2000—2022)》便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实践。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面临“如何划分”“何种方法”“何种理论”等难题。作为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的方法,“电影工业美学”对影史写作有如下“原则”:“整体观”思维或视野;以工业/美学的张力为书写的脉络或标准;以“大众性”与“常人”观为基准及案例选择标准。正是遵循上述原则与方法,《新世纪中国电影史(2000—2022)》以“工业美学”为线索,系统梳理新世纪20多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变革、美学变迁、观众流变、文化表达与工业制作升级的脉络,进而在“整体上”把握新世纪中国电影史。

    2024年04期 v.44;No.449 168-17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电影工业美学: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的视野、原则及方法

    陈旭光;张明浩;

    新世纪中国电影能否写史?如何写?国内目前的理论思考与写作实践仍不多。以“电影工业美学”作为原则与方法,能为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提供一种可能性,如整体性思维与工业/美学视角。《新世纪中国电影史(2000—2022)》便是这一方法的有效实践。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面临“如何划分”“何种方法”“何种理论”等难题。作为新世纪中国电影史写作的方法,“电影工业美学”对影史写作有如下“原则”:“整体观”思维或视野;以工业/美学的张力为书写的脉络或标准;以“大众性”与“常人”观为基准及案例选择标准。正是遵循上述原则与方法,《新世纪中国电影史(2000—2022)》以“工业美学”为线索,系统梳理新世纪20多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变革、美学变迁、观众流变、文化表达与工业制作升级的脉络,进而在“整体上”把握新世纪中国电影史。

    2024年04期 v.44;No.449 168-17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电影工业”到“电影工业美学”——基于概念史的考察

    马瑞青;

    “电影工业”和“电影工业美学”都是我国电影研究的重要议题,但“电影工业”这一概念却缺乏相对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也产生了变化。梳理“电影工业”概念的渊源,可以更好地辨析中国电影研究术语中“电影工业”“电影工业化”“电影产业”“电影事业”“电影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为“电影工业”概念的衍生化表达,“电影工业美学”同样具有通俗化、政治化特点,易于流通与传播;作为一个获得了学术共同体认可、仍在持续生长的学术体系,“电影工业美学”的规范化和衍生化特点,使其成为一个可能突破当前研究困境的理论范式。

    2024年04期 v.44;No.449 179-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6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电影工业”到“电影工业美学”——基于概念史的考察

    马瑞青;

    “电影工业”和“电影工业美学”都是我国电影研究的重要议题,但“电影工业”这一概念却缺乏相对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也产生了变化。梳理“电影工业”概念的渊源,可以更好地辨析中国电影研究术语中“电影工业”“电影工业化”“电影产业”“电影事业”“电影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为“电影工业”概念的衍生化表达,“电影工业美学”同样具有通俗化、政治化特点,易于流通与传播;作为一个获得了学术共同体认可、仍在持续生长的学术体系,“电影工业美学”的规范化和衍生化特点,使其成为一个可能突破当前研究困境的理论范式。

    2024年04期 v.44;No.449 179-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6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以电影工业美学生产机制为案例的思考

    李立;

    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传播与交往形成了电影理论的生成机制。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源自新力量导演登上历史舞台,其传播是个人知识的“公共性转化”,其交往走过了一条从争鸣到质疑、从商榷到共识的道路。电影工业美学的生产机制证明了理论建构与时代精神的紧密关系,言说了“中国式”电影理论的出场,凸显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从生产机制反观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2024年04期 v.44;No.449 18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以电影工业美学生产机制为案例的思考

    李立;

    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传播与交往形成了电影理论的生成机制。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源自新力量导演登上历史舞台,其传播是个人知识的“公共性转化”,其交往走过了一条从争鸣到质疑、从商榷到共识的道路。电影工业美学的生产机制证明了理论建构与时代精神的紧密关系,言说了“中国式”电影理论的出场,凸显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从生产机制反观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2024年04期 v.44;No.449 18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研究

  • 传记电影的“认同”与“求异”

    曲德煊;高泽远;

    电影艺术与时代文化联系紧密,在泛影像时代尤其如此。学者通过研究传记电影这种特殊的电影形态,可以揭示出时代文化的变异表征和实质内涵。在麦茨和穆尔维的经典理论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被质疑的凝视,他们运用精神分析学揭示了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的不自由状态和非理性状态。他们的批评对当今时代仍然部分适用。借助纪实性维度、心理性维度和反思性维度进行读解的部分认同理论,可以反诘传统凝视—认同理论,通过部分认同和反思性求异的双重心理机制,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更深入地阐释文化内核,令其成为文化分析中新的理性依据,并对当前的文化研究有相当的意义和价值。

    2024年04期 v.44;No.449 198-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记电影的“认同”与“求异”

    曲德煊;高泽远;

    电影艺术与时代文化联系紧密,在泛影像时代尤其如此。学者通过研究传记电影这种特殊的电影形态,可以揭示出时代文化的变异表征和实质内涵。在麦茨和穆尔维的经典理论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被质疑的凝视,他们运用精神分析学揭示了人们在观看电影时的不自由状态和非理性状态。他们的批评对当今时代仍然部分适用。借助纪实性维度、心理性维度和反思性维度进行读解的部分认同理论,可以反诘传统凝视—认同理论,通过部分认同和反思性求异的双重心理机制,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更深入地阐释文化内核,令其成为文化分析中新的理性依据,并对当前的文化研究有相当的意义和价值。

    2024年04期 v.44;No.449 198-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

    2024年04期 v.44;No.449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

    2024年04期 v.44;No.449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