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虹;宋丹丹;胡兵;
基于目的地供需视角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流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资源禀赋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中部,如北京、上海、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旅游流水平高值区集中于东南部。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从轻度失调到濒临失调转变,但总体水平偏低,接近勉强协调。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特征,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流耦合协调优势明显。科技、投资和旅游接待是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核心驱动因子。
2024年03期 v.44;No.448 24-3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5K] [下载次数:1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时朋飞;李星明;
剖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为区域共同富裕水平提升探索新的产业支撑。在厘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借助线性加权法测度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水平,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检验了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效应,最后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较低,但两者增长态势显著,均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突出,且东部沿海省份形成共同富裕水平的HH集聚连绵区,西部省区出现LL集聚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其扩散、带动作用明显;对外开放、环境规制、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因素均会显著促进本地的共同富裕水平提高。
2024年03期 v.44;No.448 3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下载次数:1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波;张靖煜;
提升民族村寨旅游品质不仅能转变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方式,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及民族认同。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基于场景理论与旅游品质生成模型,建构由“民族符号象征性”“民族文化体验性”“社会认可性”三大主维度及其子维度组成的民族村寨场景分析框架。结果显示,西江千户苗寨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而初具旅游品质,而文化互动性不足则阻碍了游客深入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客观本真与舞台化本真不协调导致民族村寨社会空间异化。民族村寨可从深挖民族文化价值观、更新舒适物设施组合、凝练吸引物文化符号等方面提升旅游品质。
2024年03期 v.44;No.448 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1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毛丽娟;夏杰长;谢伟伟;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提出与不断实践,区域旅游一体化也日益受到重视,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提出了地区旅游融入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四步法”,即按照分析主体地区旅游发展阶段、分析主体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优势、识别融入区域旅游一体化瓶颈和确定融合路径来制定地区旅游融入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以确保融入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以江西旅游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通过对江西旅游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融入瓶颈的分析,提出旅游相关规划一体化、旅游产品开发一体化、旅游招商引资一体化、旅游营销推介一体化、旅游交通一体化、文化和旅游治理一体化等政策建议。
2024年03期 v.44;No.448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6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