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历史·中国当代史料存留制度研究【三篇】

  • 历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李红岩;

    历史学的实证性主要体现在对史料的依赖上。没有史料即没有历史学。历史研究处于史料的先天限制之下。史料既限制历史重现,也让已逝的历史重新出场。史家通过史料打开真实的历史世界,为史料提供定位与构思,反向填充信息,让史料澄明起来,实现历史现场的情景再现。史料是历史编纂活动的第一环节。历史阐释首先体现在史料释证阶段,以揭示史料所蕴含的共同性与公共性为旨归。展望未来,史料的浩繁将导致垃圾与无用史料极度增长,故今人当怎样留存史料,会成为史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必须寻求面向未来的史料存留之道。

    2024年01期 v.44;No.446 6-1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3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资料建设:构建中国当代史学术体系的基石

    行龙;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成为学界的共同话题。“从群众中搜集史料”,“走向田野与社会”,完善中国当代史资料分类体系,真正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正是构建中国当代史学术体系的基石,也是史学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4年01期 v.44;No.446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当代史史料存留制度构建刍议——从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和《当代中国》丛书谈起

    李文;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档案的陆续开放,对新中国史研究起了奠基作用的《当代中国》丛书工程才得以顺利启动和推进,而《当代中国》丛书工程的实施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史档案的开放和史料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当代中国》丛书工程为新中国史史料的收集、保管、整理和利用示范过一段时期行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当前,建立健全当代史史料存留制度,有赖于国家层面尽快将续编《当代中国》丛书提上议事日程,也有赖于档案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并更加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

    2024年01期 v.44;No.446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人文研究与经学探索

    杨国荣;

    经学探索与人文的综合研究如何协调,是涵盖文史哲但又以经学研究为方向之一的学术机构首先面临的问题。就经学研究而言,问题进一步涉及经学的历史形态与现代建构之间的关系:不仅应注重经学的历史,而且需要使经学本身取得现代形态;仅仅停留在历史,便无法获得新的建树。从具体的研究进路看,史与思的关系或历史意识和理论意识交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是中西之学的互动,后者的实际意义,在于形成世界文化的视域。史思统一、学无中西,构成了人文研究应当体现的基本原则。

    2024年01期 v.44;No.446 30-35+2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5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三教并立——中国古代哲学展开期脉络

    宋志明;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原始宗教中提炼出来的天人之辨。经过先秦奠基期之后,从汉代开始进入展开期,中国哲学基本问题随之发生了第一次变化,将重点从人转到了天。汉朝衰微后,玄学取代经学,以抽象思维取代经学的象数思维,从天人之辨衍生出体用之辨,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发生了第二次变化。引入佛教以后,中国佛学取代玄学,从抽象讲出超越,使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发生了第三次变化,注重探讨此岸彼岸关系。继中国佛教之后,道教问世,遂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格局。

    2024年01期 v.44;No.446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作为亚圣的颜子与克己复礼——以海昏侯墓衣镜颜子传记为中心

    张昭炜;

    海昏侯墓出土的衣镜显示颜子居孔门弟子之首,衣镜的颜子传记可与《论语》《史记》相印证。颜子传记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生平、孔颜的克己复礼为仁、博文约礼、用行舍藏、孔子评颜子。克己复礼在颜子之学中居首,是颜子之学的主旨。通过《论语》内证:克己复礼与“克、伐、怨、欲不行焉”分别表现“克”之能义与约束义,与孔子回答仲弓问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形成乾坤互通;外证于《左传》的“克己复礼,仁也”。内圣与外王一致,儒者的内圣根本确立后,陋巷与天下只是内圣转化外王的不同场域而已,颜子与禹稷同功。颜子内圣之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奠定了宋明理学治欲修身的基本结构。

    2024年01期 v.44;No.446 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乾嘉朝朱子学“式微”辩

    徐公喜;

    乾嘉朝时期,由于文化政策的变化,考据学一时兴盛,传统朱子学出现了相对弱化的情形,但并非达到学界所认为的“式微”程度。从学者群体影响看,乾嘉时期,依然存在着一大批朱子学群体,有的能够与戴震比肩;从地域看,考据学主要盛于江左,远不及朱子学的南北上下;从成果数量看,朱子学著述编撰刊印丰厚,远非考据学著作可以比拟。作为官学化、制度化的朱子学得到尊崇,各学术派别不敢“显背紫阳”。

    2024年01期 v.44;No.446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2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打击网络暴力犯罪前沿问题研究【四篇】

  • 被害人保护视野下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

    欧阳本祺;

    我国网络暴力的外延不宜过于宽泛,网络暴力侵害的法益仅限个人法益,不包括网络秩序等社会法益,不宜把线下暴力和通过网络实施的传统暴力当作网络暴力。对于网络暴力的刑法治理,应该从传统的行为人规制模式转向被害人保护模式,处理好言论自由、被害人保护、秩序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主张增设网络暴力罪的观点混淆了领域立法和现象立法的区别,值得商榷。对于网络暴力构成的诽谤罪等犯罪的构成要件应该做扩大解释,“告诉才处理”不等于自诉案件的规定,表达的是对被害人告诉权的尊重。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控制互联网生态环境中关键环节的守门人,应同时具备监督保证人义务和保护保证人义务。

    2024年01期 v.44;No.446 67-78+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2K]
    [下载次数:3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网络暴力犯罪案件的程序适用与误区澄清——以亲告罪与自诉程序的关系为视角

    谢登科;

    网络暴力犯罪是侮辱、诽谤等攻击性言论行为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形态,通常需要适用侮辱罪、诽谤罪对其予以刑事规制。这两个罪名在我国《刑法》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告诉才处理”案件仅属于自诉案件,它只能适用自诉程序,需要由自诉人向法院提起自诉来获得救济。此种认识误区既不符合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对“告诉才处理”案件的现有规定,也不利于对网络暴力犯罪的有效治理。将亲告罪案件界定为纯自诉案件,会大幅提高网络暴力犯罪案件中的立案门槛和难度,导致被害人因举证不能、败诉风险而遭受“二次侵害”。通过“自诉转公诉”方式来解决网络暴力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取证难问题,会限制被害人追诉意愿和程序选择,从而有悖于设置亲告罪制度的初衷和目的。对于网络暴力犯罪的有效治理,需要在理论层面厘清“告诉才处理”与自诉程序、公诉程序的关系,建立亲告罪案件“公诉—自诉”的二元追诉格局。

    2024年01期 v.44;No.446 7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5K]
    [下载次数:2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社交平台反网络暴力专项合规机制的有效构建

    印波;庄新宇;

    从分析实证主义观之,网络暴力治理已由司法层面拓展至平台层面。由于网络暴力的统一概念尚未生成,社交平台对网络暴力的能动性治理缺失以及平台责任与合规责任分立错配,社交平台网络暴力治理依旧存有体制障碍。参照域外网络暴力平台治理的分散型立法、奖惩式驱动与分配型责任等经验,我国应对网络暴力概念外延加以延展,采激励式驱动以增强平台合规动力,作平台内源性网络暴力与外部性网络暴力的类型化分解,明确社交平台反网络暴力合规的主体责任。社交平台可以构建PDCA合规管理机制,合比例制定并实施专项合规计划,完善平台用户教育引导机制、技术规制机制与诉讼支持机制,接受第三方评估并依据测评改进合规计划,以实现社交平台反网络暴力的有效合规治理。

    2024年01期 v.44;No.446 93-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7K]
    [下载次数:2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网络暴力刑事规制论证与具体考量——以现代性危机为视角

    苏明月;

    由于网络暴力的匿名性、多众性,网络暴力的施暴者与受暴者的人格均被群体性网络暴力消解,网络暴力正是现代性危机在信息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反映。为化解现代性危机、实现人的现代化,有必要通过刑法规制以重新确立人的自由、理性与尊严。基于报应主义,要求对网络暴力进行刑事惩治,通过惩罚以恢复施暴者作为理性的存在;基于一般预防主义,需要刑法介入网络暴力治理,以解决通过民法、行政法治理网络暴力不力难以取得良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弊端。关于网络暴力刑事规制的规范路径,应适度扩张网络暴力犯罪的犯罪圈,增加规定网络暴力型侮辱、诽谤罪的加重犯罪构成,并将网络暴力型侮辱、诽谤罪调整为公诉罪名。

    2024年01期 v.44;No.446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2K]
    [下载次数:19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经济研究

  • 工业互联网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机制及路径探析

    杜传忠;薛宇择;

    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与产业生态,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引领的双重驱动下进入快速发展期。工业互联网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国际合作三重机制系统性地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但仍然面临创新自主性、融合协调性与国际开放性不足等诸多现实制约。因此,应适度超前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国际合作平台,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提高企业数字化水平,鼓励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生态的市场需求。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分别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推进路径并加以融合,共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01期 v.44;No.446 114-12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5K]
    [下载次数:1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

    邱信丰;廖进球;

    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由之路,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是实现工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和当务之急。基于中国30个省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数字化对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揭示数字化影响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具体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数字化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而数字化引致的能源回弹效应则降低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化应用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U”型关系,同时仅有东部地区数字化水平与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为此,应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和能源数字化转型、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升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

    2024年01期 v.44;No.446 12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1K]
    [下载次数:1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企业ESG表现对并购业绩承诺的影响

    毛志宏;李丽;

    ESG表现是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对企业并购交易业绩承诺具有影响。以2009—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并购事件为样本,检验ESG表现对并购业绩承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表现与并购业绩承诺负相关,即企业并购交易中双方签订业绩承诺的可能性、规模和期限均会随着ESG表现的提高而降低。良好的ESG表现具有治理效应,能够通过降低企业内部代理成本和提高企业外部媒体关注来抑制并购业绩承诺。拓展性研究发现,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较低、政府干预较强的情境下,ESG表现对业绩承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2024年01期 v.44;No.446 139-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3K]
    [下载次数:1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事物间性美学:通向“伟大的外部”

    张进;

    21世纪以来,文艺美学领域出现了一股推测“事物间性”的热潮,这与全球变暖、生态恶化等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其中,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以哈曼、莫顿等人为代表的“客体导向本体论”呈现了两条不同路径。前者遵循关系优先性地位,强调事物间性的内在构成性;后者将后撤的实体作为本体论前提,使事物间性成为漂浮在物体面前的感性配置空间。二者都试图摆脱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困扰现代哲学的“相关主义”,走向梅亚苏所谓的“伟大的外部”和庄子所说的“不期精粗”。在此过程中,文艺和美学有助于记录存在物之间的多种关系,切近事物的感知,创建新的间性联系。通过扭转既有的生存模式,我们有可能走向一种未来共存的新生态。

    2024年01期 v.44;No.446 149-158+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9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_本雅明研究专题【二篇】

  • 现代性的谱系——本雅明《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中的历史、神话与寄喻(下)

    塞缪尔·韦伯;赵天舒;

    本雅明在《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中,将悲悼剧同悲剧加以区分。古希腊悲剧通过克服神话世界的多神之力,宣告上帝、人类与共同体的到来,从而超越神话以指向历史;巴洛克悲悼剧则唤起了悲剧诞生前的神秘力量,通过寄喻的戏剧语言,将人与物置于星丛布局之中,抽离其本质,只保留其多义形式,从而创造出一个空洞无意义的世界,将历史世俗化为自然。因此悲悼剧所悲悼者,不仅是悲剧之死,也是死亡之超验性的遗失与救赎的不可能性。它的出现,恰恰标志着悲剧的死亡本应战胜的那种神话的歧义性和矛盾性的回归。

    2024年01期 v.44;No.446 159-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5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验的贫乏与现代性的表意危机——论本雅明的语言媒介理论

    陆涛;

    本雅明作为现代性的理论家和一名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他认为现代性的语境造成现代人经验的贫乏。当人类经验处于贫乏状态时,人类的语言就会受到影响而无法进行准确的表意,这就是本雅明所说的现代性语境下的表意危机。本雅明探讨讲故事、小说与新闻这几种人类交流方式时,认为小说特别是新闻的出现,是人类表意危机的开始。而这一背后彰显了本雅明的语言学和历史哲学思想,他反对现代新闻中的工具语言而试图复归人类的原初语言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状态。因此,现代性所带来的进步在本雅明看来不过是一场灾难。

    2024年01期 v.44;No.446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5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管理学研究

  • 当代青年拟态消费异化及其治理

    刘晔;

    当下青年群体热衷于在网络媒介上展示商品和消费体验从而获得心理满足,这种行为逐渐与现实中的消费行为剥离,成为一种基于网络媒体并与现实消费行为高度相似的虚拟消费体验。拟态消费环境整合了拟态消费行为及网络媒介上的消费相关信息,形成了相对于现实环境更具象征性的信息环境。拟态消费环境为消费者建构了梦幻般的理想和乌托邦式的自我。但对那些工作收入不高、承受着都市高生活成本压力的青年群体而言,他们并不能如愿实现这样的理想自我,从而只能通过打卡、使用仿冒品和拼单等方式,舍弃消费商品真正的使用价值,仅将商品符号价值展现在网络上,满足其虚假消费的心理。这种消解现实消费偏重拟态消费的行为体现了消费对人的异化,进而导致青年群体面临消费欲望膨胀但无法完全满足的矛盾。面对这种现代消费的新异化形式,青年人在马克思主义正确引导下塑造正确的消费观,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在享受都市消费文化生活的同时,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素质提升。

    2024年01期 v.44;No.446 176-18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7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文化研究

  • 数字时代的文化贸易:演变、机遇与挑战

    魏鹏举;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全球经贸发展和规则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贸易借助数字手段完成交易中介平台化、贸易标的数字化,实现了文化贸易的数字化。这样的转型一方面得益于全球数字化浪潮和经济双循环提供的技术和市场支持,同时也是呼应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实现“友岸”文化合作的宏伟蓝图的时代选择。但不可忽视的是数字时代的文化贸易依旧面临文化身份模糊、大国竞争加剧、数据安全争议、版权保护乏力、统计体系粗糙、税收机制欠缺等系统性挑战。我国亟待借势数智全球化积极开展国际经济与文化新议题新发展的对话与合作。

    2024年01期 v.44;No.446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0K]
    [下载次数:1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消费中心城市的历史变迁

    姜薇;刘士林;

    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看,消费与城市的产生、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消费是促进城市与乡村进一步分化的重要动力。中国古代消费中心城市历史演化可分为前期(公元前770—公元220年)、中期(220—1279年)、后期(1279—1840年)三个阶段。其中,唐代的开放性政策、宋代“重文抑武”政策等促进了消费城市世界化、文化消费市场平民化趋势,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则带来都市经济的崩溃。从古代经济史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城市的消费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受历代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发展产生剧烈冲突,限制了消费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消费城市深受等级消费思想的影响,消费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中国古代南北地区的文化结构差异进一步影响了消费城市的发展。

    2024年01期 v.44;No.446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8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卷首语

    本刊编辑部;

    <正>龙腾万里九州庆,无边光景一时新。岁月不居,新年伊始,《江西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也如约而至。过去一年,《江西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把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聚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为不断凝聚奋进力量作出贡献。

    2024年01期 v.44;No.446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示

    <正>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3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单位已对申领记者证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现将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俞晖叶萍高平薛华王立霞张丽陈保林公示期为:2024年1月29日—2月7日监督举报电话:0791-86739834,0791-88596531。

    2024年01期 v.44;No.446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

    2024年01期 v.44;No.446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