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忍之
今年7、8月间,华东地区社科院院刊编辑业务研讨会期间,特请《红旗》杂志副总编辑王忍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李学昆。《人民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李定中同志到会作了学术报告。观将这几个报告陆续整理在本刊发表,以飨读者。
1986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忍之
今年7、8月间,华东地区社科院院刊编辑业务研讨会期间,特请《红旗》杂志副总编辑王忍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辑李学昆。《人民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李定中同志到会作了学术报告。观将这几个报告陆续整理在本刊发表,以飨读者。
1986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学昆
<正> 一、社会科学研究当前面临的问题: 社会科学刊物的编辑工作同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科研工作的整体来看,编辑工作担负着选择、鉴别和加工处理科研成果的任务,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编辑工作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工作的状况。所以,我们在研究编辑工作时,要从科研工作的全局着眼,要对科研工作的发展有所了解。
1986年06期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学昆
<正> 一、社会科学研究当前面临的问题: 社会科学刊物的编辑工作同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科研工作的整体来看,编辑工作担负着选择、鉴别和加工处理科研成果的任务,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编辑工作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工作的状况。所以,我们在研究编辑工作时,要从科研工作的全局着眼,要对科研工作的发展有所了解。
1986年06期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骏民
<正> 谈到马歇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均衡价格图。几乎可以在任何一本西方的经济学著作中找这张图。它经过各种各样的改造和变形之后,被广泛地用于各类经济问题的分析。它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来,国内一些论文和著作也有利用这个工具的。
1986年06期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骏民
<正> 谈到马歇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均衡价格图。几乎可以在任何一本西方的经济学著作中找这张图。它经过各种各样的改造和变形之后,被广泛地用于各类经济问题的分析。它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年来,国内一些论文和著作也有利用这个工具的。
1986年06期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文政
<正> 导论:土地收益与地租 耳濡目染许多辩论,好多文章说及差额收益,收益差额,必称级差收益,转而必称级差地租。这似乎不无道理:地租是收益,级差地租自然是级差收益,级差收益是差额收益,自然一切收益差额就是级差收益,就是……
1986年06期 22-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文政
<正> 导论:土地收益与地租 耳濡目染许多辩论,好多文章说及差额收益,收益差额,必称级差收益,转而必称级差地租。这似乎不无道理:地租是收益,级差地租自然是级差收益,级差收益是差额收益,自然一切收益差额就是级差收益,就是……
1986年06期 22-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伍柏麟
,刘晓峰
<正> 一、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我国农村走向繁荣、富裕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走上了全面振兴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多数农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六五”期间,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5年农业总产值为4,510亿元(包括村办工业),比1980年的1,62
1986年06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伍柏麟
,刘晓峰
<正> 一、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我国农村走向繁荣、富裕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走上了全面振兴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多数农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六五”期间,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5年农业总产值为4,510亿元(包括村办工业),比1980年的1,62
1986年06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杰
<正> 经济体制改革就宏观经济方面讲,最主要的是要从直接宏观控制转变为间接宏观控制,建立起新的间接宏观控制体制。因此,研究和探索间接宏观控制问题,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1986年06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杰
<正> 经济体制改革就宏观经济方面讲,最主要的是要从直接宏观控制转变为间接宏观控制,建立起新的间接宏观控制体制。因此,研究和探索间接宏观控制问题,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1986年06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忠良
<正>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要求建立起一个包括商品市场(含技术商品)、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市场体系。本文打算对社会主义资金市场某些观念问题的认识以及开放资金市场等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1986年06期 39-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忠良
<正>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要求建立起一个包括商品市场(含技术商品)、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市场体系。本文打算对社会主义资金市场某些观念问题的认识以及开放资金市场等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1986年06期 39-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坚
<正> 所谓流通,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又说:“流通是以全面的交换行为和这种行为的经常更新为前提的。”(同上书,第101页)这就是说,流通既是商品和货币不断转化所形成的一种交换序列,又是一切商品交换行为的总和。
1986年06期 42-4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坚
<正> 所谓流通,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又说:“流通是以全面的交换行为和这种行为的经常更新为前提的。”(同上书,第101页)这就是说,流通既是商品和货币不断转化所形成的一种交换序列,又是一切商品交换行为的总和。
1986年06期 42-4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培树
<正> 生产决定消费,产业结构决定着消费结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常识。同样,需要作为生产在观念上的对象、动机和目的,在引导生产发展方向上也起着决定的作用。这两个命题在形式上的两难选择,内涵着经济体制模式的重大选择:问题不在于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约束作用与消费需求对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导向
1986年06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培树
<正> 生产决定消费,产业结构决定着消费结构,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常识。同样,需要作为生产在观念上的对象、动机和目的,在引导生产发展方向上也起着决定的作用。这两个命题在形式上的两难选择,内涵着经济体制模式的重大选择:问题不在于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约束作用与消费需求对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导向
1986年06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俞明仁
全国高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一次会议于9月19日至23日在成都召开。会议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下面发表的是浙江大学俞明仁教授在一次大会上的发言。
1986年06期 52-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俞明仁
全国高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一次会议于9月19日至23日在成都召开。会议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下面发表的是浙江大学俞明仁教授在一次大会上的发言。
1986年06期 52-5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明生
,梅泰和
,郑作林
<正> 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其政治意义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示出来。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的问题。本文试结合临川县的实际对这个问题略抒己见。
1986年06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明生
,梅泰和
,郑作林
<正> 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其政治意义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示出来。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的问题。本文试结合临川县的实际对这个问题略抒己见。
1986年06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金龙
<正> 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理论,是毛泽东哲学认识论中的核心内容。对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毛泽东同志尤为重视。与第一次飞跃相比,他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重要,意义更加伟大。
1986年06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金龙
<正> 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理论,是毛泽东哲学认识论中的核心内容。对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毛泽东同志尤为重视。与第一次飞跃相比,他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重要,意义更加伟大。
1986年06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建华
<正> 在认识论研究中,人们苦于和乐于对认识主体进行反思,这表明人类自我意识能力已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对认识主体的生理机制,心理结构、情感意志、文化素养以及这些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影响探幽发微、刻意求索,旨在从完善认识主体入手,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1986年06期 63-6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建华
<正> 在认识论研究中,人们苦于和乐于对认识主体进行反思,这表明人类自我意识能力已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人们对认识主体的生理机制,心理结构、情感意志、文化素养以及这些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影响探幽发微、刻意求索,旨在从完善认识主体入手,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1986年06期 63-6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贺培育
<正> 来势汹猛的生活方式研究目前似乎处于停顿状态,难以继续深入下去。原因何在?这需要我们对此作出深沉的反思。 一 苏联学者B·A·留明和贝科夫在评述苏联的生活方式研究时指出:最近几年尽管社会科学家在认识生活方式方面达到了新的
1986年06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贺培育
<正> 来势汹猛的生活方式研究目前似乎处于停顿状态,难以继续深入下去。原因何在?这需要我们对此作出深沉的反思。 一 苏联学者B·A·留明和贝科夫在评述苏联的生活方式研究时指出:最近几年尽管社会科学家在认识生活方式方面达到了新的
1986年06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薜汉伟
<正> 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当时社会主义制度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正确与否。《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运用彻底的发展论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进
1986年06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薜汉伟
<正> 社会主义建设的得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当时社会主义制度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正确与否。《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运用彻底的发展论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进
1986年06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小芊
<正> 一、马克思是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他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使命的不断加深的认识,是我们解析这一转变过程的重要线索,而马克思从1842年在《莱茵报》上开始笼统地论及群众,到1844年他在《神圣家族》中较完整地阐述无
1986年06期 76-7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钱小芊
<正> 一、马克思是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他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使命的不断加深的认识,是我们解析这一转变过程的重要线索,而马克思从1842年在《莱茵报》上开始笼统地论及群众,到1844年他在《神圣家族》中较完整地阐述无
1986年06期 76-7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薛木铎
<正> 在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几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有怎样的层次,如何正确看待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理论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怎样的关系等。对于这几个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而在工作中又迫切要求有
1986年06期 80-8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木铎
<正> 在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几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究竟有怎样的层次,如何正确看待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理论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怎样的关系等。对于这几个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而在工作中又迫切要求有
1986年06期 80-8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炎卿
,刘上洋
<正> 搞好改革和端正党风,是党内外群众十分关心和瞩目的两件大事。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现实问题。当前,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要进行改革就不能端正党风,要搞好党风就会影响改革。也有的把少数地方和单位改革深入不下去归咎于是端正党风的结果,有些改革者不
1986年06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炎卿
,刘上洋
<正> 搞好改革和端正党风,是党内外群众十分关心和瞩目的两件大事。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现实问题。当前,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要进行改革就不能端正党风,要搞好党风就会影响改革。也有的把少数地方和单位改革深入不下去归咎于是端正党风的结果,有些改革者不
1986年06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旭霞
<正> 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至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在宰相贾似道的主持下,于浙西六郡推行了“公田法”。由于当时南北混战不断,有关“公田法”的大部分资料遗失,因此“公田法”鲜为人知。但这并不说明,这一历史现象没有研究的价值,相反,弄清这段历史,对研究我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发展状况极有价值。鉴于此,本文试图较系统地分析“公田法”,以求教于同行。
1986年06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旭霞
<正> 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年)至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在宰相贾似道的主持下,于浙西六郡推行了“公田法”。由于当时南北混战不断,有关“公田法”的大部分资料遗失,因此“公田法”鲜为人知。但这并不说明,这一历史现象没有研究的价值,相反,弄清这段历史,对研究我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发展状况极有价值。鉴于此,本文试图较系统地分析“公田法”,以求教于同行。
1986年06期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巍一
<正>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护法斗争失败,孙中山回到上海。他回顾了民国以来革命多次失败和挫折的经历,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作为一个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他为民国建设有业无成、国事日形纷乱、人民日增痛苦而感到不胜痛心。他认为民国“欲图根本救治,非使国民群众觉悟不可”,要使国民
1986年06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巍一
<正>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护法斗争失败,孙中山回到上海。他回顾了民国以来革命多次失败和挫折的经历,认真地总结了经验教训。作为一个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他为民国建设有业无成、国事日形纷乱、人民日增痛苦而感到不胜痛心。他认为民国“欲图根本救治,非使国民群众觉悟不可”,要使国民
1986年06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维菱
<正>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是全世界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经典著作。半个多世纪以前,《共产党宣言》就在中央苏区得到广泛传播。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红军战士、人民群众,努力学习《共产党宣言》,并为贯彻《宣言》的基本精神,实现《宣言》确立的目标而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
1986年06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维菱
<正>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是全世界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经典著作。半个多世纪以前,《共产党宣言》就在中央苏区得到广泛传播。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红军战士、人民群众,努力学习《共产党宣言》,并为贯彻《宣言》的基本精神,实现《宣言》确立的目标而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
1986年06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凌步机
<正>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组成第一、二野战纵队,随同红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长征期间,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同留守中央苏区的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之间相互联系的情况怎样?本文仅就现已掌握的资料,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1986年06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凌步机
<正>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组成第一、二野战纵队,随同红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长征期间,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同留守中央苏区的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之间相互联系的情况怎样?本文仅就现已掌握的资料,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1986年06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友良
<正> 早在中央红军铁流滚滚北上前几月,红七、六军团即已分途北上西征,实际上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探述两个军团的派遣、行动意图及战略作用,对于研究长征这个大的课题来说,仍然是必要的。
1986年06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友良
<正> 早在中央红军铁流滚滚北上前几月,红七、六军团即已分途北上西征,实际上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探述两个军团的派遣、行动意图及战略作用,对于研究长征这个大的课题来说,仍然是必要的。
1986年06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彭定安
<正> 文学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是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心灵而进入艺术世界的。文艺作品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第二自然。在这个第二个自然里,便有着作家艺术家自己的一个艺术世界。忽视了这个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能动的作用,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艺作品,也不能真正理解创作这个作品
1986年06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彭定安
<正> 文学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是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心灵而进入艺术世界的。文艺作品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第二自然。在这个第二个自然里,便有着作家艺术家自己的一个艺术世界。忽视了这个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能动的作用,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艺作品,也不能真正理解创作这个作品
1986年06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华
<正> 陶渊明与苏轼是我国东晋与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约七百年之久,然而,苏轼晚年却酷爱陶诗,在他贬谪岭海时,曾将“陶诗与柳文”,视为“南迁二友”,并且依韵“尽和其诗。”这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确属罕见的现象。
1986年06期 119-12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华
<正> 陶渊明与苏轼是我国东晋与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约七百年之久,然而,苏轼晚年却酷爱陶诗,在他贬谪岭海时,曾将“陶诗与柳文”,视为“南迁二友”,并且依韵“尽和其诗。”这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确属罕见的现象。
1986年06期 119-12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赖功欧
<正> 近一段时期,人们对文艺新方法论的疑虑似乎多了起来。一些批评文章指出新方法是新瓶装旧酒,也有的认为新方法本来就与文艺本体缺乏亲合力。诚然,目前我国在文艺新方法论的研究与运用上,所取得的令人信服的成果并不多,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艺理论要更新,就必须更大胆地利用各种可能性,文艺研究与批评,要取得无愧于时代的研究成果,就不能置于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之外。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否认新方法论的存在价值。
1986年06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赖功欧
<正> 近一段时期,人们对文艺新方法论的疑虑似乎多了起来。一些批评文章指出新方法是新瓶装旧酒,也有的认为新方法本来就与文艺本体缺乏亲合力。诚然,目前我国在文艺新方法论的研究与运用上,所取得的令人信服的成果并不多,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艺理论要更新,就必须更大胆地利用各种可能性,文艺研究与批评,要取得无愧于时代的研究成果,就不能置于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之外。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否认新方法论的存在价值。
1986年06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万斌生
<正> 宋祁《笔记》写道:“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宋祁和晏殊同朝为官,这个记载是可信的。
1986年06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万斌生
<正> 宋祁《笔记》写道:“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宋祁和晏殊同朝为官,这个记载是可信的。
1986年06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江源
<正>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从需要层次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敬、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人的下一级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会追求上一级的需要,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性
1986年06期 133-13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江源
<正>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从需要层次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敬、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人的下一级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会追求上一级的需要,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性
1986年06期 133-13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翔
<正> 一、关于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问题 关于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国内理论界的认识比较一致,基本否定了多年来存在着的模糊认识,即: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体制方面作出的变革,因而不需要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2、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经济管
1986年06期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翔
<正> 一、关于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问题 关于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国内理论界的认识比较一致,基本否定了多年来存在着的模糊认识,即: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体制方面作出的变革,因而不需要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2、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经济管
1986年06期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1986年06期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86年06期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