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中国式现代化专题【三篇】

  •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郝立新;陈莹莹;

    从世界现代化的演进过程来看,现代化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价值观在文明演进中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影响和制约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制度设计和目标确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观,以“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和平发展”为核心内涵的基本价值观,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国际交往领域所秉持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基本性质、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是真理与道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民族性与世界性、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自立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观明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选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价值遵循;深化了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为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提供了新视角;树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价值引领。

    2024年08期 v.44;No.453 5-1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3K]
    [下载次数:9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徐斌;马骏;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源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贯彻和运用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西欧先发现代化的产生基础、存在形态、进步性及其限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并为新型现代化的建构原则和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和方法的坚持,使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前提下,开辟出适合自身国情和具有自身特质的历史发展路径;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开放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的成功推进,持续地丰富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开辟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024年08期 v.44;No.453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

    严文波;沈卓群;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内在贯穿于中华文明这一原生轴心文明之中的道路。中华文明催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性出场,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化土壤、精神滋养、理性思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坚实根基。作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赓续了中华文明、超越了西方文明、构筑了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逻辑。新征程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有助于我们从精神层面揭示出这条道路与其他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以此开辟一条既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又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现代化新路。

    2024年08期 v.44;No.453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城乡融合发展专题【三篇】

  •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基本导向与推进路径

    涂圣伟;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城乡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整体性变迁的过程,具有历史必然性、理论必要性和实践可能性。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不能被理解为消除城乡空间功能差异,而要基于城乡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以推动人口双向迁徙和社会融合、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城乡治理一体化为基本导向,构建互补互利的城乡功能体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发挥好制度创新、市场建设和技术赋能的协同效应,率先在县域内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建设城乡统一市场体系、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切实增强城乡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2024年08期 v.44;No.453 35-45+205-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7K]
    [下载次数:1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城乡融合:产权基础与作用机制

    吕之望;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关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成败。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有机构成,能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因为其在产权制度上的创新性、经营体制机制上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能够促进要素的双向流动,推动产业融合,并在现阶段能够在县域内促进三产融合、弥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力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目前,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从而加快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满足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

    2024年08期 v.44;No.453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演进与政策启示——以浙江省为例

    柯福艳;

    准确理解并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走在前列省份的发展历程及其政策演变逻辑,方能为我国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破冰发展、统筹发展和融合发展三个阶段,浙江省在这三个阶段的城乡关系改进状况均走在我国前列。浙江省的实践展示了几个关键点:政策制定者需不断加强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与法规,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城乡融合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确保城乡融合发展坚实地植根于城市与工业优先发展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为两者关系的持续改进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应秉承共同发展的执政理念,及时对城乡关系的转变做出新的战略布局,以确保发展进程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序推进;要通过改革创新突破城乡之间的结构性障碍,确保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尤其是当前,更需要促进资源要素从城市向农村逆向流动,这是实现城乡全方位融合发展的关键策略。

    2024年08期 v.44;No.453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0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_生成式人工智能法治专题【四篇】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场域下个人信息规范保护的模式与路径

    李川;

    生成式人工智能场域下现有的个人信息规范保护机制失灵,引发个人信息规范保护的新问题,体现为对个人信息知情同意的判断困难以及对个人信息非法转移、过度处理与非法篡改等治理难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构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兴起前的个人信息保护规范采用赋权保护模式,难以满足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动态化、差别化与风险控制的个人信息保护需求,因此应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阶段化的特点更新采用个人信息分阶保护模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同阶段采取类型化的个人信息保护路径:在初始预训阶段根据内部性特征确立基于权利的合规治理路径,在应用部署阶段根据场景化特征采取基于场景的风险控制路径,在结果生成阶段根据后果固定性特征采取基于后果的责任追究路径,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中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有效规范保护。

    2024年08期 v.44;No.453 68-8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7K]
    [下载次数:2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刑事法律风险发生和存在的基本原理

    周建军;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显示出革命性的地位和作用,也引发了地位不明、风险骤升、祸福难料等方面的诘难。考察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辨析人机系统的利益症结和法治旨趣,生成式人工智能刑事法律风险专门防卫的关键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类人属性及其治理,面向未来的通用性质及其犯罪(工具)能力变化和主体地位问题。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刑事法律风险发生的自反性渊源和人类安全保障的重大法益,生成式人工智能刑事法律风险发生、存在及其治理包含四个方面的论理要求: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刑事法律风险发生的自反性原理,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刑事法律风险的自然法控制思想,三是源于工具理性及其物化问题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刑事法律风险程序治理,四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不确定性刑事法律风险的数智存在原理。

    2024年08期 v.44;No.453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9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算法安全风险及治理路径

    张旭芳;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超大参数规模、强大泛化能力及通用潜能等技术特性,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同时也给算法安全带来核心算法滥用、算法可解释性流失、算法侵害归责困难等技术风险以及个人信息泄露、虚假生成等信息内容风险,给现有的以算法检视性、评估性工具以及主体责任制为基础的治理制度带来全方位挑战。应转变治理路径,追求算法的相对安全、建立“企业—行业—政府”的多元治理路径、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具体行为分层治理,逐步建立起能够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安全风险的治理体系。

    2024年08期 v.44;No.453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1K]
    [下载次数:1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及刑法保护

    侯跃伟;

    著作权法的价值准则除鼓励创作外,还包括促进文化传播、确定分配秩序等,将部分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认定为作品的做法完全符合立法目的。主体论与过程论对作品的认定方式属于不当限缩,应基于独创性原则进行结果主义的考量,将“创作型生成内容”认定为作品。刑法应承接著作权法的规范评价,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保护应由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类犯罪转向侵犯著作权罪,以实现保护对象、保护法益和保护时点的调试。

    2024年08期 v.44;No.453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8K]
    [下载次数:1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散文文法术语的现代阐释

    余祖坤;

    中国古代散文文法术语研究是提炼古代散文研究话语、推动古代散文研究走向深化和细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古代散文文法术语直观、形象、具体、细腻的特点,彰显了鲜明的民族思维特色和优势。这一民族思维特色与其数量浩繁、内涵丰富复杂的特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但坚持四个“结合”是研究中国古代散文文法术语的基本要求:文献搜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理论阐释与作品细读相结合、多学科视角相结合、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024年08期 v.44;No.453 113-12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6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古代文学社派的三重逻辑:范式、社序及文艺观——以豫章社为中心

    张涛;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多以体建派,至明万历以后则因文社纷呈而以社建派,形成独特的区域地理“社—派”形态。其中以陈际泰、艾南英、章世纯、罗万藻为领袖的江西豫章社堪称典范。豫章社因被《明史》《四库全书总目》推崇而享誉文坛,自民国以来被文学史著纳入体例,形成与复社、几社三社鼎立格局。“陈、艾、章、罗”四子联合豫章各地文社,组建社盟联体,以文学尊唐思想树帜豫章,震动海内,成为江西最大的文学社派。这种新的“社—派”建构方式为文学流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特别是豫章四子为明末众多文社写有大量社序,记录社派组织形态、宗旨与活动,阐发文学理念,探讨文章技法,制定衡文标准,推崇雅正文风,在明末公安、竟陵两派把文坛引向师心自恣、学无根柢的弊端下,与钱谦益互相应和,排诋七子,痛斥公安、竟陵,与复社、几社形成明末文坛三大地域文学流派,意义重大,不可小觑。

    2024年08期 v.44;No.453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历史研究_知识史专题【三篇】

  • 清代瘟疫类图书的出版与瘟疫理论的建构

    张献忠;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典籍中就有了瘟疫的记载,且时人已认识到其流行性特点及危害,但直到明末吴又可撰成《温疫论》,中国才有了第一部瘟疫学专著。入清后,《温疫论》不断被重刻或翻刻,对其进行阐释、增订或删改的著述也不断被刊行。与此同时,清代医者新撰了大量瘟疫类图书。书坊、作者及其后代、官员、会馆等各种社会力量都参与到瘟疫类图书的刊刻中,其中很多刊刻者还免费发送图书,甚至鼓励翻刻。所有这些都是疫病防治和疫灾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瘟疫类图书的大量编纂和刊刻,还促进了瘟疫理论的发展和繁荣。另外,从瘟疫类图书特别是其序跋中不仅可以洞察瘟疫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还可以发现国家、社会以及个体在瘟疫发生时的应对。

    2024年08期 v.44;No.453 132-147+2+20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7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生活史与思想史:张尔田和胡适之分合

    张仲民;

    民初遗民学者张尔田史学上推崇章学诚,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却与研究章学诚的胡适交集甚少,且对新文化运动以及胡适倡导的考据风气和疑古思潮有诸多批评。对立之外,双方在生活和思想也存在不少交集与互动之处,这种情况甚至连他们自身都未意识到。其分合表现或可为我们深入了解民国新旧学界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一些线索或思考,当时的新旧之争也夹杂不少私人恩怨或意气用事之处。把握这种生活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复杂缠绕关系,有利于更细致、更深刻地认识和重构民国学术史、知识史的图景,同样有利于避免陷入新和旧或现代与传统这样二元对立的简化历史解释框架中。

    2024年08期 v.44;No.453 14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5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晚清广州口岸知识人的身份变迁与文化实践

    杨汤琛;

    甲午前,晚清广州口岸知识人作为边缘化的游士,活跃于中西交流的前沿地带,较早受到中西文化交流影响,从事新兴职业如传教士助手、翻译、医士或报人等。他们突破了传统“士”阶层的生存法则,促使了社会各阶层的裂变与互渗,折射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发展脉络,并有意无意地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相应作用,可谓晚清一股虽微弱却富于历史包孕性的推动力量。

    2024年08期 v.44;No.453 159-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7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化研究

  • “泛记忆”VS“反记忆”:数字时代的记忆革命

    赵静蓉;

    数字时代使记忆呈现为“泛记忆”,把我们对记忆的关注更多指向数据和算法,也使记忆愈益趋同于历史。“反记忆”作为一种分裂机制,是记忆生产模式创新的一种独特路径。由于我们对记忆价值化采取激进的利用态度,致使记忆的“本体论危机”仍然值得重视。记忆的发展受到科技和媒介的双重塑造,记忆演变为记忆科学是数字时代影响深远的记忆革命,这为未来的记忆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2024年08期 v.44;No.453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2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三农”影像建构乡村形象的底层逻辑和现实路径

    喻晓社;白丹;

    影像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乡村形象的认知,这一变化有其底层逻辑:媒介社会化对认知的解构与重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的内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形象的多元共塑与认同。作为一种直观表达方式,“三农”影像通过对乡村传统物化审美的突破、乡村振兴的变化以及塑造理想化的“新乡村生活”,力求在审美、现象、理念和流量上实现突破,解构受众对乡村的传统固化认知,呈现多元化的乡村形象。在技术迭代升级的浪潮下,“三农”影像作为乡村形象建构的重要媒介,须致力于探寻乡村认知共识,发挥乡村内生力量和主体创造功能,通过展现中国乡村的差异化发展,以零距离的视角记录乡村的平民化生活,丰富乡村形象的表达方式,为乡村振兴实践助力。

    2024年08期 v.44;No.453 17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9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社会学研究

  • 共同富裕的多元认知与共识的达成

    贾玉娇;

    共同富裕社会共识是构建共同富裕社会的精神内核,是推进超然于人类社会发展既有轨道的新道路的内生动力。然而,由共同富裕所具有的总体性的理论与实践内涵可知,在复杂性的发展环境中、限定性的发展条件下与限制性的发展基础上,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必然充满诸多矛盾与张力。在此背景下,社会认知与国家建构、社会认知与信息传播、社会认知的客观限定性与主观超越性等张力加大,同时认知塑造、环境塑造、感知塑造等社会共识的塑造机制相对滞后,造成共同富裕社会认知的多元化。为引导社会在一些根本性、基础性、原则性、方向性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允许社会在一些具体层面和维度上存在不影响社会凝聚与社会团结这一最低限度上的认知差异,聚焦多元主体对共同富裕信息的选择性与差异化阐释的情况,整理不同主体对共同富裕的关注旨趣与共同富裕话语状况,阐释共同富裕认知多元化的原因,进而在达成共同富裕共识“有力条件”和“有利条件”下,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体系与机制建设思路。

    2024年08期 v.44;No.453 185-19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4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学术新锐论坛

  • 数字社会与共同富裕:理论逻辑、机遇挑战与治理路径

    洪志超;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数字社会时代,数字社会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高度重合。在数字社会的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实现既迎来了巨大机遇,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数字社会在技术、经济、政策层面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数字鸿沟与技术共享、数字权力与数字权利、技术革新与结构变革三个维度面临着挑战。在数字社会,需要通过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构建普惠的社会发展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管体系,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08期 v.44;No.453 195-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9K]
    [下载次数:10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中国当代史料存留制度研究”专栏征文启事

    <正>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5年光辉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在当今史料大爆发且多元化的时代,如何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存留充足、可靠的史料?构建怎样的中国当代史料存留制度?是目前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背景下的一个重大理论选题,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应引起政界与学界的高度重视。

    2024年08期 v.44;No.453 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二、稿件上必须注明联系电话及地址,并在论文首页注明全文实际字数。三、本刊对采用稿有删改权。作者投稿时,严禁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严禁一稿多投。

    2024年08期 v.44;No.453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