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三篇】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赵士发;张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多维度的创新性贡献,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维度,丰富并拓展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辩证唯物主义维度,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并且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在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从历史规律论、价值论、意识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文明观等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024年02期 v.44;No.447 5-1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逻辑理路

    王继承;陈锡喜;

    党的二十大将守正创新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掌握好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守正创新而不断拓展其理论形态的深度和广度。从三条衔接紧密的逻辑理路展开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内核。一是“何以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必然性逻辑,它包含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二是“何谓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守正创新中呈现的科学内涵;三是“以何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其具体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与胸怀天下。

    2024年02期 v.44;No.447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

    彭维锋;

    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劳动者愿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科学阐明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内涵要义、对象场域、价值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学说的赓续发展,是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营造精益求精敬业风气的根本遵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2024年02期 v.44;No.447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29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农业强国建设研究【四篇】

  • 农业现代化:世界发展进程与中国长期战略

    韩杨;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世界农业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主导了农业现代化的四个阶段及其鲜明特点,并伴随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典型先发国家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尽管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相较过去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粮食安全与农业综合产能、资源要素配置、农业产业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与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要求、与世界上的先发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食物供给结构内部占比下降、外部供给不确定性增大,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资源禀赋和要素配置约束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需完善、农村三产融合与现代产业体系还有差距,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动力转换、共同富裕难点在农村农民。展望未来,采取长期战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保障粮食安全,陆海统筹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优化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加快建成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产业体系,坚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2024年02期 v.44;No.447 39-49+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结构转型视角下的农业发展与政策逻辑

    蔡海龙;李静媛;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加快实现工业化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所扮演的角色和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导向也在不断调整。从经济结构转型视角,结合各国普遍发展规律和中国实践经验分三个阶段梳理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转变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953年以前是农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农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是国家的主要任务;1953—2003年是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我国在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的基础上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这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但也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农村发展落后等问题;2004年至今为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我国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农业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我国第三阶段整体经济发展特点及农业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35年左右农业发展将进入第四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农业发展阶段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意义重大。

    2024年02期 v.44;No.447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产业融合助推农业强国:作用机理、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

    贾伟;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和农村不能成为“短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实现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融合贯穿“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部门的协同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产业融合是路径,建设农业强国是目标,应充分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应加强政府和市场的融合,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生产要素。

    2024年02期 v.44;No.447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资源要素配置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李孝忠;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资源要素配置与优化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农业地位演变和城乡格局变迁都已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工农之间资源配置,可建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基石,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有效制度供给,破解影响和制约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各类组织载体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协调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资源要素在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年02期 v.44;No.447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叙事学研究

  • 讲述“它们”的故事:儿童文学中的非人类叙事

    尚必武;

    儿童文学中的非人类叙事存在四种类型:自然之物的叙事(如关于动物、植物、岩石、水和盐等的故事)、超自然之物的叙事(如关于精灵、恶魔和怪物等的故事)、人造物的叙事(如关于硬币、椅子和玩具等的故事)、人造人的叙事(如关于木偶、稻草人和机器人等的故事)。在“非人类转向”语境中,儿童文学中的非人类实体发挥了讲述功能、行动功能和观察功能。因此,考察儿童文学中的非人叙事不仅有助于引导儿童读者关注人类/非人类之间的界限,强调人类/非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还有助于思考诸如他们何以成为更好的人类以及如何通过培养对非人类物种的共情、体验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互为主体性而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等问题。

    2024年02期 v.44;No.447 79-88+206-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叙事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意义及其再认知

    苏坤;胡全生;

    叙事学发展史讲述了一个“先胜后败、濒临死亡、忽又奇迹般复活的故事”。探索这个故事,对于再认知叙事学于学科体系中的定位和意义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翻译《劳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对“再认知叙事学”这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进一步认为叙事学不仅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叙事是人类天生具有的能力,它将人的思维和科学分析紧密联系,要进一步发展叙事学,就要牢记它是敞开的,而非凝固不前的;它的博大精深在于一个“联”字。

    2024年02期 v.44;No.447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文学叙事的跨学科机遇与挑战——论小说的“多重叙事”

    陈佳旻;李桂荣;

    小说“多重叙事”是应“泛叙事”浪潮中文学叙事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小说以“多元化统一”的语言表意方式与“以小见大”的叙事审美特点,在建构方式上形成了以叙事主体与“个体—群体—国家”相关联的“多重叙事”结构。小说“多重叙事”理论的提出,在理论层面,推动了文学领域“双重叙事动力”的深入与细化;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小说文本内外真实性的多重解构与再建构。

    2024年02期 v.44;No.447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历史经验研究

    石云霞;

    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探索和基本经验,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百年探索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百年探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创新,创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创造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探索和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2期 v.44;No.447 107-116+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常东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话语体系,传承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转化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概括升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文化底蕴与实践根基。其建构应遵循党的领导与人民性并重的话语意涵、坚持文明实践与话语实践的辩证统一、在守正中实现文明话语的创新、让文明观说“大众话”等方法论原则。从其内容逻辑来看,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文明观建构中“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话语表达。这一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建构规范的中国特色现代文明话语表达范式,实现自主话语供给,在解构西方诋毁性话语中塑造党和国家形象,进而在引领文明进程中更好赢得国际话语权。

    2024年02期 v.44;No.447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延安时期史学关切与“五朵金花”问题的讨论

    李杨;

    延安时期史学工作者发扬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将史学研究纳入救亡图存的轨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中国化,“五朵金花”问题也在其中孕育生发。新中国成立后,“五朵金花”竞相绽放,其讨论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研究程度之深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都是空前的。可以说,延安时期的史学关切催生出“五朵金花”,也为“十七年”时期“五朵金花”的盛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朵金花”作为政治与学术交织下的产物,它既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呼应了时代主题、配合了革命任务,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积极探索。时至今日,“五朵金花”问题虽曾遭到过质疑或诟病,但深入反思并总结其中的问题与经验仍然对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2024年02期 v.44;No.447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_反腐败追逃追赃专题【二篇】

  • 论法治化反腐败追逃追赃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王文华;

    近年来,我国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不断完善反腐败刑事法律体系,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二)》修改完善了惩治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以及惩治行贿犯罪的规定,同时不断加强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打虎”“拍蝇”“猎狐”,跨境追逃追赃取得新突破,彰显了我国的治理能力和制度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际上仍有对我国反腐败追逃追赃的误读甚至曲解,这不仅给追逃追赃刑事司法与执法合作带来困难,而且也有损我国反腐败治理的国际影响力乃至国家形象。反腐败治理的国际影响力以反腐败的成功经验为事实基础,以推进反腐败国际合作为重要途径,以反腐败工作对外传播为直接载体。当前,在以成功的追逃追赃实践引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同时,仍需要加强反腐败追逃追赃的法治化、规范化建设,依靠大数据加强反腐败追逃追赃与反洗钱的结合,提高追逃追赃成功率,努力创新反腐败工作对外传播的理念和方式,提升我国反腐败治理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反腐败治理体系。

    2024年02期 v.44;No.447 136-145+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境外追逃中的异地追诉模式

    商浩文;

    异地追诉是我国办案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境外追逃方式。境外追诉的适用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辅助性、双重刑事制裁性。开展异地追诉能够及时对外逃分子进行惩处,促进犯罪资产的追回,促使外逃分子被遣返回国。但是,异地追诉取决于外逃人员所在国的意愿,高度依赖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且境外追诉的证明标准较高,刑事诉讼程序较为繁琐。运用异地追诉模式开展境外追逃时,需要熟悉外逃人员所在国的刑事法律,提供外逃人员犯罪的证据并配合调查取证,促使外逃人员在审判或者服刑完毕后被遣返回国;同时,也应注重民事诉讼等方式的追赃作用,发挥异地追诉与国内相关法律程序的合力。

    2024年02期 v.44;No.447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_法史专题【二篇】

  • 中国古代“阳儒阴法”传统及其当代价值

    温耀原;

    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思想传统源远流长,其中又以“阳儒阴法”传统最为显著。儒家“孔孟之道”的“仁义”原则,奠定了传统中国礼乐政刑的“正义”基础与官方标榜,法家“申韩之术”的“法术势”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效率”保障与隐性支撑。当前在实现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历史关键节点上,传承借鉴“阳儒阴法”传统的积极因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正义”“效率”均衡发展,是扬弃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阳儒阴法”理论传统的必由之路。

    2024年02期 v.44;No.447 15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现实、立法与地权的近代变迁——民国前期一起土地纠纷的时代启示

    贾康;

    清末既已拉开中国法制转型的序幕,及至民国,法制近代化进程进入全面实践阶段。该时期尽管法律对民事审判的依据已有明确规定,但地方官在审理土地所有权纠纷时,有时却并不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裁判,而是动用国家权力对土地所有权法律关系的形成进行干预。这一司法现象的产生,并非因为承审法官法律素养的欠缺或枉法徇私,而是其面对地方土地与国家立法现状时,受当时立法理念与立法趋向影响而自由心证的结果,反映了中国法律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始过程中民法的粗疏、功能欠缺、发展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司法问题与社会问题。

    2024年02期 v.44;No.447 16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文化学研究【三篇】

  • 中国文学文化学理论的当代构建及发展

    李西建;

    中国文学文化学理论的当代构建,是新时期以来体现中国话语特色和研究范式探索的形态之一,成为与当代社会文化交融互动、吸收借鉴中外理论资源、创构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重要代表。新时期文学文化学研究经历了学术观念创立、理论形态构建及研究方法拓展等阶段,多元、丰富和跨文化的研究视野,促进了文学文化学研究观念的确立,产生文化阐释、文化解读、文化分析、文化透视、文化人类学、文学地理学、文化图像学等研究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广泛运用。文学文化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理论,特别强调文学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文学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中,关联着人类的文化精神、心理和人格,有普遍的文化品格和属性;文学依存于特定的语言形态和美感形式,关联着人类的情感、心智和精神,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文化属性。在新时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从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出发,“文学文化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关键在于努力创建具有中国思想背景、中国文化根基、中国话语体系和特色的理论形态及批评范式。

    2024年02期 v.44;No.447 177-18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弗莱原型理论的文学文化一体化

    易晓明;

    弗莱的理论一直被归为文学批评,实际上弗莱为他的文学批评理论预设了文化、文明的框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批评范围。弗莱认为文学是文化的中心,他的理论以想象结构作为交集,从神话源头、文学形式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文本,探讨的是文学文化相通的意义规则。可以说弗莱率先进入了20世纪后期出现的学科综合的“批评理论”,文学文化融合是其宏大理论的基础。

    2024年02期 v.44;No.447 18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蒙·威廉斯文化理论中的文化与文学

    孔令洁;

    威廉斯的“文化”概念是对“文化与文明”传统割裂出的两组二元对立范畴(精神性的文化与物质性的社会现实、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弥合,文化被界定为整体的、日常的生活方式,意味着威廉斯拒绝了文化的超然立场,将文化置入物质的、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整体之中。在威廉斯看来,文学也不是一种抽象形态,而是于特定的在场中进行的构形过程,他提出的“文学即写作”的文学观将文学导向了既恒久存在又发展变化的实践样态。文学与文化以“感觉结构”为“中介”呈现出一种相互映现、相互交融的关系,文学映现了动态而现实的文化,文化中潜藏着文学的根源和那些活生生的感受。

    2024年02期 v.44;No.447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江西社会科学》“学术新锐论坛”征稿启事

    <正>《江西社会科学》自1980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学术探索和理论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刊发了大量高质量、高品位、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文章,形成了学术品位高雅、大家风范淳厚、刊物特色鲜明的独特风格,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2024年02期 v.44;No.447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

    2024年02期 v.44;No.447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