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

    李顺德;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现已取得共识,但是在当前的思维框架下,以法律的手段、特别是知识产权法的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调控,以何种方式保护、如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却成为摆在法学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其他学科门类研究形成的多种在先定义和研究对象的自身属性,使得研究对象名称和定义混乱。在法学研究者的面前,诸如世界遗产、文化遗产、文物、传统文化表达,民间文艺表达,民俗文化等互相交叉衔接的概念是和法学的严谨治学精神相矛盾的。因此,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确立严谨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的外延,从法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比较,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出建议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2006年05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3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0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知识产权保护

    李顺德;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现已取得共识,但是在当前的思维框架下,以法律的手段、特别是知识产权法的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调控,以何种方式保护、如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却成为摆在法学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其他学科门类研究形成的多种在先定义和研究对象的自身属性,使得研究对象名称和定义混乱。在法学研究者的面前,诸如世界遗产、文化遗产、文物、传统文化表达,民间文艺表达,民俗文化等互相交叉衔接的概念是和法学的严谨治学精神相矛盾的。因此,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确立严谨的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的外延,从法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探讨、比较,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出建议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2006年05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3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0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

    费安玲;

    法律需要不断地将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规则机制和权利救济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下进行分析与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借助或不借助物质媒介所表现的世代传承的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利益。其法律性质具有特定民族性、活遗产性、以口传身授方式体现的传承性和利益性。任何团体、个人乃至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负有正当利用、不断维护、坚持延承的义务。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则主要表现在对它的使用上和获得相应利益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主要类型包括社会民众型、团体型和个人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救济机制的建构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原则、、法律救济方式与途径上有所建树。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协调如下几个关系:1.同已有法律的协调;2.同社会惯例的协调;3.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

    2006年05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40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6 ] |[阅读次数:3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

    费安玲;

    法律需要不断地将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规则机制和权利救济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下进行分析与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借助或不借助物质媒介所表现的世代传承的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利益。其法律性质具有特定民族性、活遗产性、以口传身授方式体现的传承性和利益性。任何团体、个人乃至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负有正当利用、不断维护、坚持延承的义务。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则主要表现在对它的使用上和获得相应利益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的主要类型包括社会民众型、团体型和个人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救济机制的建构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原则、、法律救济方式与途径上有所建树。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协调如下几个关系:1.同已有法律的协调;2.同社会惯例的协调;3.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

    2006年05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40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民间文化层面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

    郑璇玉;

    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最根本的思考应当是制度保护,只停留在呼吁阶段的保护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从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角度来说,列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体系的关键是正视这种知识的存在以及对其知识创新的认知。本文以小传统知识为轴点,认为确认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的客观存在是确立对小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条件。在知识创新的概念之中,不以其主体的社会层次为划分标准,小传统知识不应因为其创新主体属于下层而影响其制度保护。然而,在以往对知识创新的认知和保护过程中,制度却人为地按照知识创新主体的社会层次的不同对知识创新的完成区别对待,仅对精英文化(上层文化)给予重视。对小传统知识认知的欠缺直接导致了知识产权保护在两个层面上的欠缺,即对小传统知识的制度保护和对小传统知识创新的制度保护欠缺。

    2006年05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民间文化层面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

    郑璇玉;

    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最根本的思考应当是制度保护,只停留在呼吁阶段的保护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从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角度来说,列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体系的关键是正视这种知识的存在以及对其知识创新的认知。本文以小传统知识为轴点,认为确认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的客观存在是确立对小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条件。在知识创新的概念之中,不以其主体的社会层次为划分标准,小传统知识不应因为其创新主体属于下层而影响其制度保护。然而,在以往对知识创新的认知和保护过程中,制度却人为地按照知识创新主体的社会层次的不同对知识创新的完成区别对待,仅对精英文化(上层文化)给予重视。对小传统知识认知的欠缺直接导致了知识产权保护在两个层面上的欠缺,即对小传统知识的制度保护和对小传统知识创新的制度保护欠缺。

    2006年05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的作用

    邓大松;吴小武;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已日益成为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则是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客观必然、财政支持、组织引导、管理监督、立法等方面探讨了政府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2006年05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的作用

    邓大松;吴小武;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已日益成为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则是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客观必然、财政支持、组织引导、管理监督、立法等方面探讨了政府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主导作用。

    2006年05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保障权原论

    李运华;

    社会保障权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逻辑起点。它是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造成的政治经济大背景下,随着人们对贫困和社会救济的观念的改变而产生的。社会保障权形成后,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人权思潮的兴盛,跃升为国际人权和各国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其在中国法制史上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演变过程。但要使社会保障权真正成为我国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还有待对宪法有关条文做出相应的完善。

    2006年05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0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保障权原论

    李运华;

    社会保障权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逻辑起点。它是在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造成的政治经济大背景下,随着人们对贫困和社会救济的观念的改变而产生的。社会保障权形成后,又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人权思潮的兴盛,跃升为国际人权和各国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其在中国法制史上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演变过程。但要使社会保障权真正成为我国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还有待对宪法有关条文做出相应的完善。

    2006年05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0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问题的探讨

    刘俊宇;孙颖;

    企业年金作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开始发展并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非完备性、非立法性从根本上制约了其规模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有关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目前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出台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若干建议。

    2006年05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问题的探讨

    刘俊宇;孙颖;

    企业年金作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开始发展并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非完备性、非立法性从根本上制约了其规模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有关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目前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出台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若干建议。

    2006年05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简介

    2006年05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简介

    2006年05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社会记忆思想探论

    孙德忠;

    马克思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记忆思想。社会记忆是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过程。从社会记忆的角度透视马克思哲学,不仅可以发现一个崭新的理论空间,而且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拓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视野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05期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社会记忆思想探论

    孙德忠;

    马克思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记忆思想。社会记忆是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过程。从社会记忆的角度透视马克思哲学,不仅可以发现一个崭新的理论空间,而且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拓展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视野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05期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话说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赵明;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自由”就已经被人们说起,而真正赋予“自由”以科学含义的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掌握自由观的含义并在社会实践中准确实施,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006年05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话说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赵明;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自由”就已经被人们说起,而真正赋予“自由”以科学含义的是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掌握自由观的含义并在社会实践中准确实施,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006年05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从人性理论看建设节约型社会

    贺汉魂;

    从人性之体看,必须建设节约型社会,只有节约资源才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充足的物质基础。从人性之用看,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人性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核心要素是劳动。劳动的效果取决于人的劳动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提升人的能力。

    2006年05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人性理论看建设节约型社会

    贺汉魂;

    从人性之体看,必须建设节约型社会,只有节约资源才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充足的物质基础。从人性之用看,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人性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核心要素是劳动。劳动的效果取决于人的劳动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提升人的能力。

    2006年05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

    卢清华;周晓阳;唐金生;

    文化哲学萌芽于古代社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本主义是文化哲学形成的标志;二十世纪初以后,文化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文化哲学逐步演变为世界哲学的主流。“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同西方现代文化哲学的斗争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中国化。

    2006年05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

    卢清华;周晓阳;唐金生;

    文化哲学萌芽于古代社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本主义是文化哲学形成的标志;二十世纪初以后,文化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文化哲学逐步演变为世界哲学的主流。“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同西方现代文化哲学的斗争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中国化。

    2006年05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史诗:“起源”的叙事及其社会功能

    万建中;

    史诗具有永久的魅力,不可被复制和超越,又不断为“当下”社会所利用,之所以处于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境遇,在于其拥有其他体裁无可比拟的特征。史诗属于宏大叙事,提供了为后人无限的阐释和追忆的空间;史诗又是关于“起源”的叙事,讲述着最古老的祖先的故事。史诗理所当然进入了神圣的殿堂,字里行间洋溢着崇高与伟大。史诗不断演绎出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合理性。

    2006年05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史诗:“起源”的叙事及其社会功能

    万建中;

    史诗具有永久的魅力,不可被复制和超越,又不断为“当下”社会所利用,之所以处于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境遇,在于其拥有其他体裁无可比拟的特征。史诗属于宏大叙事,提供了为后人无限的阐释和追忆的空间;史诗又是关于“起源”的叙事,讲述着最古老的祖先的故事。史诗理所当然进入了神圣的殿堂,字里行间洋溢着崇高与伟大。史诗不断演绎出历史的必然与现实的合理性。

    2006年05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现当代政治抒情诗流变论

    张志成;

    本文从史学角度切入,将中国现当代政治抒情诗分成建国前20年、建国后30年、新时期20余年这样三个阶段来描述其流变轨迹,并进而总结其经验教训,揭示其艺术规律,为新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6年05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现当代政治抒情诗流变论

    张志成;

    本文从史学角度切入,将中国现当代政治抒情诗分成建国前20年、建国后30年、新时期20余年这样三个阶段来描述其流变轨迹,并进而总结其经验教训,揭示其艺术规律,为新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6年05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靳义增;

    他国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流变表现出两种态势:“化中国”与“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从“化中国”到“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有四条:一是异质文化交融,激发文论新质;二是异域文论相似,互相启发阐释;三是创造性“变异”他国文论;四是适应需要,促进转换。

    2006年05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靳义增;

    他国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流变表现出两种态势:“化中国”与“中国化”。结合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和当代文论话语重建实践,从“化中国”到“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有四条:一是异质文化交融,激发文论新质;二是异域文论相似,互相启发阐释;三是创造性“变异”他国文论;四是适应需要,促进转换。

    2006年05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五四”时期沈从文创作思想谫论

    周晓平;

    “五四”时期,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理论受到争议,笔者通过悉心研究,试图全面深刻地揭示这一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的实质。而且,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五四”特定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沈从文一生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

    2006年05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五四”时期沈从文创作思想谫论

    周晓平;

    “五四”时期,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理论受到争议,笔者通过悉心研究,试图全面深刻地揭示这一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的实质。而且,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五四”特定时期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沈从文一生的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

    2006年05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超人力因素

    王湘华;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超人力因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也不是创作者为了制造一种怪异的阅读气氛,故意在小说里极尽全力叙述鬼神之事,而是有其直接的动机,那就是借鬼神彰显清官、满足大众好奇传奇之心、以鬼神果报扬善惩恶。

    2006年05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超人力因素

    王湘华;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中的超人力因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也不是创作者为了制造一种怪异的阅读气氛,故意在小说里极尽全力叙述鬼神之事,而是有其直接的动机,那就是借鬼神彰显清官、满足大众好奇传奇之心、以鬼神果报扬善惩恶。

    2006年05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无讼思想与王权主义秩序情结

    王忠春;张分田;

    中国的王权主义决定了秩序建构是传统社会政治生命的第一要义。在健讼所造成的秩序困境面前,无讼成为王权主义对其“秩序情结”的一种极致性表达;而王权主义作为衍生中国各种文化思维的“元叙事”构成了无讼文化的起点和归宿:秩序要求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反之,源于诸子各家的文化又共同创造了无讼的氛围,缔造了王权主义的秩序思想。

    2006年05期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无讼思想与王权主义秩序情结

    王忠春;张分田;

    中国的王权主义决定了秩序建构是传统社会政治生命的第一要义。在健讼所造成的秩序困境面前,无讼成为王权主义对其“秩序情结”的一种极致性表达;而王权主义作为衍生中国各种文化思维的“元叙事”构成了无讼文化的起点和归宿:秩序要求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品格,反之,源于诸子各家的文化又共同创造了无讼的氛围,缔造了王权主义的秩序思想。

    2006年05期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中世纪基础

    陈文滨;

    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不是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而是起源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政治。宪法政治是从中世纪制约王权的法律发展而来,议会政治是从中世纪的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现代社会的选举制度也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有限议会选举制。因而,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有很深厚的中世纪历史基础。

    2006年05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西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中世纪基础

    陈文滨;

    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不是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而是起源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政治。宪法政治是从中世纪制约王权的法律发展而来,议会政治是从中世纪的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现代社会的选举制度也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有限议会选举制。因而,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有很深厚的中世纪历史基础。

    2006年05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同盟会和光复会的分歧

    欧阳云梓;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同盟会和光复会围绕着建都地点、政府首脑人选以及筹款方案,发生了意见分歧。其根源在于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等问题的不同见解。

    2006年05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同盟会和光复会的分歧

    欧阳云梓;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同盟会和光复会围绕着建都地点、政府首脑人选以及筹款方案,发生了意见分歧。其根源在于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等问题的不同见解。

    2006年05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实践

    郭秋光;刘雪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主要表现为:审时度势,以全民族的利益为重制定、执行政策和策略;坚持两个先锋队性质,贯彻“注意成分但不惟成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为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

    2006年05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实践

    郭秋光;刘雪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主要表现为:审时度势,以全民族的利益为重制定、执行政策和策略;坚持两个先锋队性质,贯彻“注意成分但不惟成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为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

    2006年05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及其支持体系

    程宇航;

    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是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基础。认知可持续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开始自觉、系统地研究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是仿生态链的循环、清洁型生产方式;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科学、文明、享受有度的消费方式。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口素质与教育、人文支持体系、高新技术支持体系和政府与规制、管理支持体系统的合力推动。

    2006年05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及其支持体系

    程宇航;

    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是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基础。认知可持续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开始自觉、系统地研究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是仿生态链的循环、清洁型生产方式;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是健康、科学、文明、享受有度的消费方式。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口素质与教育、人文支持体系、高新技术支持体系和政府与规制、管理支持体系统的合力推动。

    2006年05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财政分权中制度供给的关键性

    伍红;

    无论大国还是小国,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权的分配问题是和平时期最重要的权力分配之一。财权、财力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量度,直接关系到中央、地方政府各自利益的满足程度或实现程度。我国的财政分权实践已历尽二十余年,如何建立规范财政分权制度以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是完善我国财政分权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分析了我国财政分权制度设计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制度设计的建议。

    2006年05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财政分权中制度供给的关键性

    伍红;

    无论大国还是小国,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权的分配问题是和平时期最重要的权力分配之一。财权、财力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量度,直接关系到中央、地方政府各自利益的满足程度或实现程度。我国的财政分权实践已历尽二十余年,如何建立规范财政分权制度以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是完善我国财政分权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分析了我国财政分权制度设计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制度设计的建议。

    2006年05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股权分置改革支付对价与股权结构

    苏卫东;

    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票市场的根本性制度变革,其核心内容是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换取股份的流通权。理论与实证表明:支付对价的多少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但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的、流通股比例高的公司倾向于支付较高的对价。

    2006年05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股权分置改革支付对价与股权结构

    苏卫东;

    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票市场的根本性制度变革,其核心内容是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换取股份的流通权。理论与实证表明:支付对价的多少与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但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的、流通股比例高的公司倾向于支付较高的对价。

    2006年05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浙中地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邵燕翔;

    文章通过对浙中地区民营企业的调查,指出了浙中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浙中地区民营企业倒闭歇业成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06年05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浙中地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邵燕翔;

    文章通过对浙中地区民营企业的调查,指出了浙中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浙中地区民营企业倒闭歇业成因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006年05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不懈探索

    黄生成;黄明哲;

    毛泽东为我们党确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从体制创新上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个目标拓宽了道路;江泽民提出认真探索执政规律,执政为民,依法治国等重要思想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找到了准确定位。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探索,是一个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6年05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不懈探索

    黄生成;黄明哲;

    毛泽东为我们党确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方向和目标;邓小平从体制创新上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个目标拓宽了道路;江泽民提出认真探索执政规律,执政为民,依法治国等重要思想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找到了准确定位。三代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探索,是一个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6年05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

    王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决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主体做出了新的阐述,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发展主体的论述,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科学认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进一步明确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主体及其历史地位。

    2006年05期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

    王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决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主体做出了新的阐述,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发展主体的论述,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科学认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进一步明确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主体及其历史地位。

    2006年05期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社会的变迁与多党合作制度的缘起和理论内涵

    曾庆军;冯霞;

    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了当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的起源和理论的关系脉络,并从历史的维度和现代化的路径剖析了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当代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过程是造成中国政党由竞争性的体系转变为合作与协商的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以社会变迁的视角说明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理论渊源。

    2006年05期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社会的变迁与多党合作制度的缘起和理论内涵

    曾庆军;冯霞;

    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了当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的起源和理论的关系脉络,并从历史的维度和现代化的路径剖析了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当代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过程是造成中国政党由竞争性的体系转变为合作与协商的政治体系的内在逻辑。以社会变迁的视角说明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理论渊源。

    2006年05期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任庆;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近年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虽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较大发展,也得到《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肯定,但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效仍不明显。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环保组织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而,国家应当给环保组织提供宽松的法律环境,环保组织也应当积极运用法律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以提高公众参与的力度和水平。

    2006年05期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任庆;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近年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虽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较大发展,也得到《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肯定,但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效仍不明显。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环保组织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而,国家应当给环保组织提供宽松的法律环境,环保组织也应当积极运用法律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以提高公众参与的力度和水平。

    2006年05期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建筑的美学诉求

    阮正福;

    城市建筑的美学诉求: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地域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群体的和谐、协调;技术的应用要以人为尺度。

    2006年05期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建筑的美学诉求

    阮正福;

    城市建筑的美学诉求: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地域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群体的和谐、协调;技术的应用要以人为尺度。

    2006年05期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虚拟视域中“话语霸权”的衍生及困境

    刘天杰;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在带给人类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由于掌握了先进信息技术而衍生的“话语霸权”,及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在虚拟环境中我们应该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扬长避短,既要抢占网络的有利地形以便拓展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覆盖范围,又要怀着与网络保持一定距离的心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同时需要有极为敏锐的触角时刻把握社会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思维方式,与时代同步。

    2006年05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虚拟视域中“话语霸权”的衍生及困境

    刘天杰;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在带给人类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由于掌握了先进信息技术而衍生的“话语霸权”,及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在虚拟环境中我们应该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扬长避短,既要抢占网络的有利地形以便拓展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覆盖范围,又要怀着与网络保持一定距离的心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同时需要有极为敏锐的触角时刻把握社会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思维方式,与时代同步。

    2006年05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负迁移与文化翻译

    巫绍华;王立红;

    本文首先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英汉文化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文化差异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这一主要交际障碍。旨在论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翻译先于语言翻译的交际理念。

    2006年05期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负迁移与文化翻译

    巫绍华;王立红;

    本文首先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英汉文化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文化差异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这一主要交际障碍。旨在论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翻译先于语言翻译的交际理念。

    2006年05期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女性性别角色变革的合理走向

    杨青;

    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男女平等”不等于刻板地追求“男女完全一样”。社会所制定的“男女平等”标准,应在能够充分保障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前提下,人性化、合理化地保护和发挥两性性别差异的特征和特点。社会所倡导的舆论环境以及性别意识发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社会上每一个男女公民都能有选择角色取向的自由并真正享受到角色目标实现所带来的快乐。

    2006年05期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论女性性别角色变革的合理走向

    杨青;

    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男女平等”不等于刻板地追求“男女完全一样”。社会所制定的“男女平等”标准,应在能够充分保障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前提下,人性化、合理化地保护和发挥两性性别差异的特征和特点。社会所倡导的舆论环境以及性别意识发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社会上每一个男女公民都能有选择角色取向的自由并真正享受到角色目标实现所带来的快乐。

    2006年05期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离婚的后果:离婚女性的定量分析及思考——以深圳市为例

    易松国;

    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离婚对女性的影响,包括影响方面、影响方向、影响程度以及比较生活满意度。研究发现,离婚对女性的影响可归纳为前夫关系网、自我关系网、身体健康、生活水平、心理健康、独立自强和归属感等七个方面。从影响的方向来看,离婚对女性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女性离婚后的生活满意度与离婚前相比有了少量的提高。

    2006年05期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离婚的后果:离婚女性的定量分析及思考——以深圳市为例

    易松国;

    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离婚对女性的影响,包括影响方面、影响方向、影响程度以及比较生活满意度。研究发现,离婚对女性的影响可归纳为前夫关系网、自我关系网、身体健康、生活水平、心理健康、独立自强和归属感等七个方面。从影响的方向来看,离婚对女性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女性离婚后的生活满意度与离婚前相比有了少量的提高。

    2006年05期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

    方英;

    “自梳女”作为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在面对严密而强大的主流文化的时候,采用了金蝉脱壳的仪式主义、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势不两立的对抗主义、另辟蹊径的独立主义的文化调适策略以求得生存的空间。虽然“自梳女”已渐趋于消失,但是作为一种亚群体的文化调适策略来说,对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2006年05期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自梳女”的文化调适策略探析

    方英;

    “自梳女”作为一个独特的亚文化群体,在面对严密而强大的主流文化的时候,采用了金蝉脱壳的仪式主义、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势不两立的对抗主义、另辟蹊径的独立主义的文化调适策略以求得生存的空间。虽然“自梳女”已渐趋于消失,但是作为一种亚群体的文化调适策略来说,对今天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2006年05期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同源字典》看训诂学——纪念王力先生逝世20周年

    叶斌;

    本文探讨《同源字典》所蕴涵的训诂学思想;并以此为据,就“训诂”“训诂学”概念、训诂学的性质、训诂学的最终目标等三个问题,针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1.“训诂”和“训诂学”是两个不容混淆的不同概念;2.训诂学属于语言学,没有所谓“综合”的性质。3.训诂学的最终目标是写出一部汉语词汇史。

    2006年05期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同源字典》看训诂学——纪念王力先生逝世20周年

    叶斌;

    本文探讨《同源字典》所蕴涵的训诂学思想;并以此为据,就“训诂”“训诂学”概念、训诂学的性质、训诂学的最终目标等三个问题,针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1.“训诂”和“训诂学”是两个不容混淆的不同概念;2.训诂学属于语言学,没有所谓“综合”的性质。3.训诂学的最终目标是写出一部汉语词汇史。

    2006年05期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转型期环境下的称谓语研究

    施新;

    称谓语是人际交往中必然运用的语言要素,也是影响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文化变化息息相关。然在当今这个日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社会,稍一不慎就会陷入称谓困境,带来交际障碍。同时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不断催化新的称谓词,如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网络称谓语也应运而生,由此造成称谓词的浪费和混乱。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称谓文化建设,以构建平等、和谐、友好的新型人际称谓系统。

    2006年05期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转型期环境下的称谓语研究

    施新;

    称谓语是人际交往中必然运用的语言要素,也是影响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文化变化息息相关。然在当今这个日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社会,稍一不慎就会陷入称谓困境,带来交际障碍。同时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不断催化新的称谓词,如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网络称谓语也应运而生,由此造成称谓词的浪费和混乱。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称谓文化建设,以构建平等、和谐、友好的新型人际称谓系统。

    2006年05期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郑献芹;

    汉语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2006年05期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1 ]
  •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郑献芹;

    汉语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称谓词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作全方位的描述:回顾研究成果,评述热点问题,提出研究建议,以利于今后对其研究的拓展和深入。

    2006年05期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0 ]
  • 试说《太平经》中的“何以”与“以何”——兼论先秦至东汉疑问代词宾语的位置问题

    周建姣;徐莉莉;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的一般规则,但历史地看,先秦时期这一规则受到严格遵守,两汉则有所变化,东汉中后期的口语文献《太平经》中出现前置和后置并存的局面,并且有时前置与后置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2006年05期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试说《太平经》中的“何以”与“以何”——兼论先秦至东汉疑问代词宾语的位置问题

    周建姣;徐莉莉;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的一般规则,但历史地看,先秦时期这一规则受到严格遵守,两汉则有所变化,东汉中后期的口语文献《太平经》中出现前置和后置并存的局面,并且有时前置与后置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2006年05期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物业管理学科性质的看法与建议

    黄安心;

    本文首先指出了物业管理学科属性界定的实践与理论前提,然后从区别于其他学科性质和自身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物业管理学科属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物业管理的本质属性是公共管理属性的观点,并从国内外物业管理实践上进一步实证分析了物业管理的公共管理属性的显现过程,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6年05期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物业管理学科性质的看法与建议

    黄安心;

    本文首先指出了物业管理学科属性界定的实践与理论前提,然后从区别于其他学科性质和自身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物业管理学科属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物业管理的本质属性是公共管理属性的观点,并从国内外物业管理实践上进一步实证分析了物业管理的公共管理属性的显现过程,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6年05期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RM的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战略分析

    谢献春;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分析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结构,提出新时代物业管理企业要以客户为中心,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与定位,从而把握企业的资源优势,扩大市场规模,开展管理流程设计与再造,建立客户服务中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创新。

    2006年05期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RM的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战略分析

    谢献春;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历程,分析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结构,提出新时代物业管理企业要以客户为中心,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与定位,从而把握企业的资源优势,扩大市场规模,开展管理流程设计与再造,建立客户服务中心,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创新。

    2006年05期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实施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王洪兵;余乐;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在影响其发展速度的因素中,物业管理经理人的素质是主要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推行经理人的职业化,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本文对物业管理经理人制度内涵界定问题,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问题,实行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其实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006年05期 19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实施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王洪兵;余乐;

    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行业,在影响其发展速度的因素中,物业管理经理人的素质是主要问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推行经理人的职业化,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本文对物业管理经理人制度内涵界定问题,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的认识问题,实行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基础条件及其实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006年05期 19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边缘法学的层次归依

    李振宇;

    法律科学有着庞大的学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若干个层次。边缘法学作为法学体系的后起之秀,应该归属在什么位置,法律理论界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缘法学的建设和发展。

    2006年05期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边缘法学的层次归依

    李振宇;

    法律科学有着庞大的学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若干个层次。边缘法学作为法学体系的后起之秀,应该归属在什么位置,法律理论界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缘法学的建设和发展。

    2006年05期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刍议行政诉讼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曹慧丽;徐俊;曾群;

    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使它无法准确、恰当地发挥监督和保护的职能。

    2006年05期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刍议行政诉讼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曹慧丽;徐俊;曾群;

    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合法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使它无法准确、恰当地发挥监督和保护的职能。

    2006年05期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陪审制度的思考

    马晨刚;谢红英;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参审制,目前正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一些学者提出的陪审团制度移植又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难以实现。我国陪审制度是存是废,作者通过对制度本身的发展历史、价值以及陪审制度的移植论进行详尽的阐述、深刻的分析,结合我国陪审制度的现状,提出看法。

    2006年05期 2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陪审制度的思考

    马晨刚;谢红英;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参审制,目前正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一些学者提出的陪审团制度移植又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难以实现。我国陪审制度是存是废,作者通过对制度本身的发展历史、价值以及陪审制度的移植论进行详尽的阐述、深刻的分析,结合我国陪审制度的现状,提出看法。

    2006年05期 2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警察执法权的规范与保障——兼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规范和监督警察执法权的理解

    郑红梅;

    警察执法权的规范与保障是一对矛盾体,该矛盾本质上是自由与秩序的矛盾,反应了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在现实利益面前的博奕。平衡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必须从各地区不同时期的现实需要出发,协调各种利益,综合考虑赋权、分权、制衡的最佳结合点。

    2006年05期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警察执法权的规范与保障——兼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规范和监督警察执法权的理解

    郑红梅;

    警察执法权的规范与保障是一对矛盾体,该矛盾本质上是自由与秩序的矛盾,反应了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在现实利益面前的博奕。平衡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必须从各地区不同时期的现实需要出发,协调各种利益,综合考虑赋权、分权、制衡的最佳结合点。

    2006年05期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模糊语与法庭权势之争

    肖唐金;

    在过去模糊语的研究涉及到定义、类型及原因。本文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辛普森一案中的模糊语使用,一方面让读者了解模糊语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让读者认识到模糊语并非歧义语,其社会功能显著。辛普森一案中模糊语的使用体现了如下思想意识和社会意义:原告律师站在支配的地位上说话,目的是为了发现罪证,进而将被告绳之以法;被告不愿站在被支配的地位上说话,目的是为了否定原告律师的指控,进而能被法庭判定无罪。

    2006年05期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模糊语与法庭权势之争

    肖唐金;

    在过去模糊语的研究涉及到定义、类型及原因。本文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辛普森一案中的模糊语使用,一方面让读者了解模糊语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让读者认识到模糊语并非歧义语,其社会功能显著。辛普森一案中模糊语的使用体现了如下思想意识和社会意义:原告律师站在支配的地位上说话,目的是为了发现罪证,进而将被告绳之以法;被告不愿站在被支配的地位上说话,目的是为了否定原告律师的指控,进而能被法庭判定无罪。

    2006年05期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江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廖进球;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本文针对江西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建立了江西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造了适用于神经网络方法的评价标准集,并把神经网络与模糊集理论结合,对江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

    2006年05期 21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江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廖进球;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本文针对江西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建立了江西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造了适用于神经网络方法的评价标准集,并把神经网络与模糊集理论结合,对江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

    2006年05期 21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许衡“治生说”与明清士商观念——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赵国洪;

    余英时先生作出“元代对于明清士商关系的变化看不出有直接的影响”这一结论,本文认为大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关于士商关系,其实元代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社会现实都可说是明清两代的滥觞。本文论证士与商这两个阶层在元代已出现了一种互相吸引和靠拢的趋势,通过明清两代儒士对许衡“治生说”的重视和讨论,认为许衡“治生说”为元明清士商互动孕育了理论依据,对明清士商观念具有直接影响。

    2006年05期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许衡“治生说”与明清士商观念——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赵国洪;

    余英时先生作出“元代对于明清士商关系的变化看不出有直接的影响”这一结论,本文认为大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关于士商关系,其实元代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社会现实都可说是明清两代的滥觞。本文论证士与商这两个阶层在元代已出现了一种互相吸引和靠拢的趋势,通过明清两代儒士对许衡“治生说”的重视和讨论,认为许衡“治生说”为元明清士商互动孕育了理论依据,对明清士商观念具有直接影响。

    2006年05期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反思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质疑“三目的说”

    杨巍;彭双五;

    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是指诉讼时效这一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目的,它反映了该制度的价值取向,在客观上表现为该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民法学界,对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这一问题,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我国民法学界对此问题的通说为“三目的说”。笔者认为,“三目的说”的合理性能否成立,是令人怀疑的。本文立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及与其他制度的关系,对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重新进行了思考。

    2006年05期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反思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质疑“三目的说”

    杨巍;彭双五;

    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是指诉讼时效这一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目的,它反映了该制度的价值取向,在客观上表现为该制度所具有的功能。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民法学界,对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这一问题,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我国民法学界对此问题的通说为“三目的说”。笔者认为,“三目的说”的合理性能否成立,是令人怀疑的。本文立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及与其他制度的关系,对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重新进行了思考。

    2006年05期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景观的激进批评与景观文化的发展——德波《景观社会评论》要义

    梁虹;

    在《景观社会评论》中,德波从“景观”的概念出发对当代西方社会展开批判,他分析了景观权力以及景观统治的实质,并借此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带给人们的幻想予以揭露。

    2006年05期 237-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景观的激进批评与景观文化的发展——德波《景观社会评论》要义

    梁虹;

    在《景观社会评论》中,德波从“景观”的概念出发对当代西方社会展开批判,他分析了景观权力以及景观统治的实质,并借此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带给人们的幻想予以揭露。

    2006年05期 237-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江西新型工业化实现途径研究

    徐新华;

    本文通过剖析“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根源和历史背景,揭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依托后发优势理论、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理论和三元经济结构理论作为基础,根据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和我国工业化资源禀赋的实际国情做出的路径转换,重点阐述了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江西应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文章还提出了江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利用生态理念和和谐发展思路,剖析了江西走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即从宏观的产业发展层面和微观的制度层面来设计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

    2006年05期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江西新型工业化实现途径研究

    徐新华;

    本文通过剖析“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根源和历史背景,揭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依托后发优势理论、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理论和三元经济结构理论作为基础,根据世界信息化潮流的冲击和我国工业化资源禀赋的实际国情做出的路径转换,重点阐述了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江西应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文章还提出了江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利用生态理念和和谐发展思路,剖析了江西走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即从宏观的产业发展层面和微观的制度层面来设计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

    2006年05期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构建——对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的调查

    李芳凡;郑则文;罗建平;

    以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重心的服务型政府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建设的取向。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与广大农村联系密切,建设好乡镇一级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赣州市的乡镇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五好一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并创造性地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有限政府。

    2006年05期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共服务型乡镇政府的构建——对赣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的调查

    李芳凡;郑则文;罗建平;

    以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重心的服务型政府逐渐成为我国政府建设的取向。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与广大农村联系密切,建设好乡镇一级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赣州市的乡镇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五好一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并创造性地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有限政府。

    2006年05期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20世纪文艺社会学史的宏伟画卷——评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

    姚文放;

    2006年05期 25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20世纪文艺社会学史的宏伟画卷——评周平远《文艺社会学史纲》

    姚文放;

    2006年05期 25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倾听读者心声 欢迎发表意见

    2006年05期 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倾听读者心声 欢迎发表意见

    2006年05期 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井冈山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简介

    2006年05期 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井冈山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简介

    2006年05期 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2006年05期 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2006年05期 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