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 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

    高丙中;

    本文沿袭费孝通先生利用“文化自觉”的概念反思中国现代历程和知识分子的作用的研究思路,再借助“社会再生产”的概念,正视传统节日民俗复兴的现实,正面看待节日习俗所代表的民间生活传统对于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再生产的意义和建构有效的认同文化的价值。

    2006年02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0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3 ] |[阅读次数:0 ]
  • 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

    高丙中;

    本文沿袭费孝通先生利用“文化自觉”的概念反思中国现代历程和知识分子的作用的研究思路,再借助“社会再生产”的概念,正视传统节日民俗复兴的现实,正面看待节日习俗所代表的民间生活传统对于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再生产的意义和建构有效的认同文化的价值。

    2006年02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0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3 ] |[阅读次数:0 ]
  • 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

    萧放;

    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概念,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本文以春节为例,分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价值。春节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经内化民族的心结,我们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以节日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我们应积极开掘春节的文化资源价值,对这一特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2006年02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

    萧放;

    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是一对联系紧密的概念,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本文以春节为例,分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的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价值。春节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已经内化民族的心结,我们享受春节,就是集中体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以节日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我们应积极开掘春节的文化资源价值,对这一特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2006年02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

    刘宗迪;

    节日系统和历法系统密不可分,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观象授时制度,在成文历法产生之前,农时周期和庆典周期是合而为一的,节气亦即节日。随着成文历法的创立,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即夏历采取的是阴阳合历,以阳历纪农时,以阴历纪年月,庆典的日期被按照阴历纪时周期固定下来,而节气则按照阳历安排,从而导致了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节日和节气的分离,因此形成了与节气系统并行不悖的传统节日体系。

    2006年02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1 ]
  • 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

    刘宗迪;

    节日系统和历法系统密不可分,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观象授时制度,在成文历法产生之前,农时周期和庆典周期是合而为一的,节气亦即节日。随着成文历法的创立,由于中国传统历法制度即夏历采取的是阴阳合历,以阳历纪农时,以阴历纪年月,庆典的日期被按照阴历纪时周期固定下来,而节气则按照阳历安排,从而导致了庆典周期和农耕周期、节日和节气的分离,因此形成了与节气系统并行不悖的传统节日体系。

    2006年02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 高扬春节的文化价值

    吴效群;

    春节礼俗表现了中华民族强调“责任”、“和谐”的传统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建的今天,我们要努力发掘并宣扬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相信,未来适应于中国社会的新的价值观一定是综合了当代科技理性与中华传统价值观后的产物。中华传统价值观会对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民俗学可以在价值重建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6年02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高扬春节的文化价值

    吴效群;

    春节礼俗表现了中华民族强调“责任”、“和谐”的传统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建的今天,我们要努力发掘并宣扬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相信,未来适应于中国社会的新的价值观一定是综合了当代科技理性与中华传统价值观后的产物。中华传统价值观会对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做出重要的贡献。民俗学可以在价值重建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6年02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徐小跃;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2006年02期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徐小跃;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2006年02期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朱子学与佛学

    赖永海;

    朱子的佛教态度是双重的,既排佛又容佛:一方面,朱子受佛教佛性理论的影响,逐渐走上注重心性本体、注重反观心源的道路;另一方面,朱子对佛教之违背儒家伦理纲常的思想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宋明理学家对佛教的态度多与朱子相类。

    2006年02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朱子学与佛学

    赖永海;

    朱子的佛教态度是双重的,既排佛又容佛:一方面,朱子受佛教佛性理论的影响,逐渐走上注重心性本体、注重反观心源的道路;另一方面,朱子对佛教之违背儒家伦理纲常的思想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宋明理学家对佛教的态度多与朱子相类。

    2006年02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西方宗教视野中的中国宗教——严复的一个考察

    李承贵;

    严复对中西宗教所展开的考察涉及宗教起源、中国有无宗教、儒学能否看成宗教、宗教与政治关系、宗教与学术关系、宗教教化理念和结果等方面。严复关于中西宗教异同优劣的比较研究,对于如何把握宗教定义、怎样理解儒学是宗教、什么是完善的宗教、中国宗教改革之方向、宗教比较研究中应注意的困难等重大问题,皆有启拔之效。

    2006年02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西方宗教视野中的中国宗教——严复的一个考察

    李承贵;

    严复对中西宗教所展开的考察涉及宗教起源、中国有无宗教、儒学能否看成宗教、宗教与政治关系、宗教与学术关系、宗教教化理念和结果等方面。严复关于中西宗教异同优劣的比较研究,对于如何把握宗教定义、怎样理解儒学是宗教、什么是完善的宗教、中国宗教改革之方向、宗教比较研究中应注意的困难等重大问题,皆有启拔之效。

    2006年02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2006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2006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种时间、三种活动:马克思“审美生产主义”初探

    刘方喜;

    以“消费主义”为主导范式的西方文化研究,较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是一种传统的“生产主义”理论。马克思“自由时间”论把人的活动时间主要分成“必要生产时间”与“自由生产时间”、“自由消费时间”三种,与此相应的是“物质生产”与“真正自由的劳动”、“自由消费活动”三种活动方式,这三种时间、三种活动构成了“审美生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审美消费主义”的主要问题也就表现为否弃“自由生产时间”、“真正自由的劳动”。“审美生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为我们今天批判不断扩张的“审美消费主义”与新兴的“审美生态主义”对话,进而构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格局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6年02期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三种时间、三种活动:马克思“审美生产主义”初探

    刘方喜;

    以“消费主义”为主导范式的西方文化研究,较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是一种传统的“生产主义”理论。马克思“自由时间”论把人的活动时间主要分成“必要生产时间”与“自由生产时间”、“自由消费时间”三种,与此相应的是“物质生产”与“真正自由的劳动”、“自由消费活动”三种活动方式,这三种时间、三种活动构成了“审美生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审美消费主义”的主要问题也就表现为否弃“自由生产时间”、“真正自由的劳动”。“审美生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为我们今天批判不断扩张的“审美消费主义”与新兴的“审美生态主义”对话,进而构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格局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6年02期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从文化哲学视野审视西方哲学中的实践理论问题

    李应龙;

    全球化时代的历史目标是人的世界的文明进步及其持续发展。由此,本文从文化哲学视野提出“重新理解文化”的方法论问题。文章批判地考察西方哲学史上在实践理论取向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认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导致了它从实践范畴中演绎出了这样一种结果——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与现实的实践活动即与“现实生活过程”的分离与分裂。这是当代世界活动中全部文化危机问题的产生生根于实践理论中的根源。为此,进一步探索重新理解文化的方法论问题,必须从文化哲学视野真正走进马克思实践理论思想的真实内核。

    2006年02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文化哲学视野审视西方哲学中的实践理论问题

    李应龙;

    全球化时代的历史目标是人的世界的文明进步及其持续发展。由此,本文从文化哲学视野提出“重新理解文化”的方法论问题。文章批判地考察西方哲学史上在实践理论取向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认为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导致了它从实践范畴中演绎出了这样一种结果——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与现实的实践活动即与“现实生活过程”的分离与分裂。这是当代世界活动中全部文化危机问题的产生生根于实践理论中的根源。为此,进一步探索重新理解文化的方法论问题,必须从文化哲学视野真正走进马克思实践理论思想的真实内核。

    2006年02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剩余价值伦理方法——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方法之探悉

    郑树梅;陈根法;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元伦理学与实践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关系,论证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伦理方法之一是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方法。

    2006年02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剩余价值伦理方法——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方法之探悉

    郑树梅;陈根法;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元伦理学与实践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关系,论证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伦理方法之一是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方法。

    2006年02期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新

    危敬祥;

    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表现在提出科技问题、产生新构想中的导向作用、在开发新技术中的激发作用、在科技创新验证阶段的催化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树立创新意识,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树立执着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精神,善于进行思维调整。

    2006年02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新

    危敬祥;

    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表现在提出科技问题、产生新构想中的导向作用、在开发新技术中的激发作用、在科技创新验证阶段的催化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树立创新意识,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树立执着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精神,善于进行思维调整。

    2006年02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两组诗学价值的中西比较

    史忠义;

    由于一些原因,中国古代文论没有引发对“真实”“虚构”问题的讨论,而西方则不同。“文”与“诗”也分别是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两个概念。了解它们的渊源和差异,对于理解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两组重要诗学价值——“真与虚构”和“文与诗”在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中的存在形态。

    2006年02期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两组诗学价值的中西比较

    史忠义;

    由于一些原因,中国古代文论没有引发对“真实”“虚构”问题的讨论,而西方则不同。“文”与“诗”也分别是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两个概念。了解它们的渊源和差异,对于理解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两组重要诗学价值——“真与虚构”和“文与诗”在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中的存在形态。

    2006年02期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陈学斌;刘彤;

    中西爱情诗诗学虽有颇多相同之处,但由于文化、民族、哲学、美学观念的不同,中西爱情诗诗学存在不少差异。本文通过例证分析了中西诗学差异,并探究了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2006年02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陈学斌;刘彤;

    中西爱情诗诗学虽有颇多相同之处,但由于文化、民族、哲学、美学观念的不同,中西爱情诗诗学存在不少差异。本文通过例证分析了中西诗学差异,并探究了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2006年02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偷窥中的审美体验

    安萍;王瑾红;

    具体的审美体验产生于美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也可理解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欣赏,即个体的人站于族类立场上的孤芳自赏。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成为对象性存在和对象的“生命表现”。而以偷窥为视角,作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契链点,它们之间的和谐则为之打破。偷窥中的体验冲突是它内在的关系模式,故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则以心灵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一方,以心灵的产物为另一方,二者之间的对立程度的深刻和尖锐使任何消除这种对立的希望都变得沉重起来。

    2006年02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偷窥中的审美体验

    安萍;王瑾红;

    具体的审美体验产生于美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欣赏也可理解为审美主体的自我欣赏,即个体的人站于族类立场上的孤芳自赏。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想象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成为对象性存在和对象的“生命表现”。而以偷窥为视角,作为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契链点,它们之间的和谐则为之打破。偷窥中的体验冲突是它内在的关系模式,故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则以心灵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一方,以心灵的产物为另一方,二者之间的对立程度的深刻和尖锐使任何消除这种对立的希望都变得沉重起来。

    2006年02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戴震对汉、宋诗经学的解经取向

    程嫩生;

    戴震诗说建构在汉、宋诗经学基础之上。戴震说诗时既能铺陈汉代诗教思想,又能吸收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文本主义思想,不过,戴震所主张的文本思想隶属于《诗经》的经学本质。如同诸多经学家说诗一样,戴震也未能冲破经学说教的牢笼而落入了传统的窠臼。

    2006年02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戴震对汉、宋诗经学的解经取向

    程嫩生;

    戴震诗说建构在汉、宋诗经学基础之上。戴震说诗时既能铺陈汉代诗教思想,又能吸收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文本主义思想,不过,戴震所主张的文本思想隶属于《诗经》的经学本质。如同诸多经学家说诗一样,戴震也未能冲破经学说教的牢笼而落入了传统的窠臼。

    2006年02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史学与政治的勾连——以20世纪美国史学思潮的演进为考察对象

    张澜;黎刚;

    史学自兰克时代起至20世纪60年代,以自然科学为参照系,以价值中立为标榜,以追求绝对的一元历史真理为奋斗目标。然而,史学总归是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本质是价值选择,价值选择就是一种政治态度。美国史学思潮的演进表明,史学力图脱离政治而达科学之境,实属非分之想。

    2006年02期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学与政治的勾连——以20世纪美国史学思潮的演进为考察对象

    张澜;黎刚;

    史学自兰克时代起至20世纪60年代,以自然科学为参照系,以价值中立为标榜,以追求绝对的一元历史真理为奋斗目标。然而,史学总归是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本质是价值选择,价值选择就是一种政治态度。美国史学思潮的演进表明,史学力图脱离政治而达科学之境,实属非分之想。

    2006年02期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论略

    吴爱萍;

    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在此,本文拟就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康有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其宪政思想的西学渊源等作一粗浅的梳理。

    2006年02期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论略

    吴爱萍;

    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在此,本文拟就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康有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其宪政思想的西学渊源等作一粗浅的梳理。

    2006年02期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宋元时期“三教合一”原因探析

    杨军;

    “三教合一”是在中国思想领域所形成的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文化现象。宋元时期的儒释道在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两次大融合以后,完成了从外部形态到精神实质的相融相摄。本时期的三教关系状态形成,既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统治者的支持以及三教人士的主张密不可分。

    2006年02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宋元时期“三教合一”原因探析

    杨军;

    “三教合一”是在中国思想领域所形成的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文化现象。宋元时期的儒释道在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两次大融合以后,完成了从外部形态到精神实质的相融相摄。本时期的三教关系状态形成,既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统治者的支持以及三教人士的主张密不可分。

    2006年02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预见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庄福龄;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在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杰出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理论是在一种特殊条件和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她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引,既面对现实,又开辟未来;以列宁和毛泽东为典范,既敢于从原则上继承传统,又善于从理论上突破创新;十六年光辉实践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预见性的有力验证。

    2006年02期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预见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庄福龄;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在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杰出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理论是在一种特殊条件和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她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引,既面对现实,又开辟未来;以列宁和毛泽东为典范,既敢于从原则上继承传统,又善于从理论上突破创新;十六年光辉实践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预见性的有力验证。

    2006年02期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制度变迁规律新论——唯物史观的视野

    崔希福;

    社会制度变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规律;社会制度变迁的自然演进与理性建构相统一的规律,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制度变迁的普遍规律。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区别于前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其社会制度变迁也具有不同于前现代社会的特征,从而表现出自身特殊的规律性。本文认为,社会制度变迁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规律是现代社会制度变迁的特殊规律。

    2006年02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制度变迁规律新论——唯物史观的视野

    崔希福;

    社会制度变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规律;社会制度变迁的自然演进与理性建构相统一的规律,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制度变迁的普遍规律。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区别于前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其社会制度变迁也具有不同于前现代社会的特征,从而表现出自身特殊的规律性。本文认为,社会制度变迁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规律是现代社会制度变迁的特殊规律。

    2006年02期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责任

    李明;

    自从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地方政府纷纷从当地实际出发践行这一理念。本文选取南昌、苏州、西安三个城市作为个案,旨在探讨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累的有代表性的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依法行政,建成法治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政府管理职能创新。

    2006年02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责任

    李明;

    自从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地方政府纷纷从当地实际出发践行这一理念。本文选取南昌、苏州、西安三个城市作为个案,旨在探讨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累的有代表性的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以人为本,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依法行政,建成法治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政府管理职能创新。

    2006年02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作为文化进化论者的钱穆——“人文演进”观绎论

    赖功欧;

    钱穆是一个真正的文化进化论者。由钱穆创发的三大范畴“人文演进”、“文化生命”、“协调动进”,已然构成一完整的有进化意义与现代价值取向的历史文化观。在现代新儒学中,它向人们昭示只有动态的、协调的并且以合于自然为原则的人文社会历史演进,才具有文明持续不断的“常道”之价值。钱穆预言:人文之最高演进,即是自然之最高可能。人文演进观还展显出钱穆作为文化进化论者所已具有的超越的“世界史”眼光,钱穆极为肯认的“人文化成天下”,就是在文明大势的演进过程中实现的。将钱穆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调,应在新的历史背景中透视钱穆全部文献而重新改写。

    2006年02期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作为文化进化论者的钱穆——“人文演进”观绎论

    赖功欧;

    钱穆是一个真正的文化进化论者。由钱穆创发的三大范畴“人文演进”、“文化生命”、“协调动进”,已然构成一完整的有进化意义与现代价值取向的历史文化观。在现代新儒学中,它向人们昭示只有动态的、协调的并且以合于自然为原则的人文社会历史演进,才具有文明持续不断的“常道”之价值。钱穆预言:人文之最高演进,即是自然之最高可能。人文演进观还展显出钱穆作为文化进化论者所已具有的超越的“世界史”眼光,钱穆极为肯认的“人文化成天下”,就是在文明大势的演进过程中实现的。将钱穆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调,应在新的历史背景中透视钱穆全部文献而重新改写。

    2006年02期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冯友兰的幸福观及其启示

    张丽华;

    幸福一直是被伦理学者研讨的重要课题,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体验。千百年来人们提出了几十种幸福观,冯友兰在结合中西人生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幸福观,那就是人生境界幸福观,这种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理智活动的结果。本文就此种幸福观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人的幸福观有所裨益。

    2006年02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冯友兰的幸福观及其启示

    张丽华;

    幸福一直是被伦理学者研讨的重要课题,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体验。千百年来人们提出了几十种幸福观,冯友兰在结合中西人生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幸福观,那就是人生境界幸福观,这种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一种精神境界、是理智活动的结果。本文就此种幸福观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人的幸福观有所裨益。

    2006年02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画空作丝 织为罗■”——由章太炎《齐物论释》释读庄子之“道”

    陈浩;

    本文在阐释章太炎《齐物论释》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及其启发意义的基础上,从修辞哲学角度对庄子的“道不可言”这类悖论命题作了探讨。

    2006年02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画空作丝 织为罗■”——由章太炎《齐物论释》释读庄子之“道”

    陈浩;

    本文在阐释章太炎《齐物论释》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及其启发意义的基础上,从修辞哲学角度对庄子的“道不可言”这类悖论命题作了探讨。

    2006年02期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庄子对隐士思想的传承和递进

    王国胜;

    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农耕文明政治结构和权力斗争发展过程中的派生物。道家正是汲取了隐士思想的丰富营养才得以产生、成长起来的。庄子,对隐士思想起到了传承和递进的作用,是隐士思想的立论者和完整阐述者。

    2006年02期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庄子对隐士思想的传承和递进

    王国胜;

    隐逸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农耕文明政治结构和权力斗争发展过程中的派生物。道家正是汲取了隐士思想的丰富营养才得以产生、成长起来的。庄子,对隐士思想起到了传承和递进的作用,是隐士思想的立论者和完整阐述者。

    2006年02期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信用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林其屏;

    信用既是文化、制度,也是政治经济的影响力,是重要的软实力。信用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面临信用一体化的挑战。本文提出应当把国内区域性的信用一体化作为全国信用一体化的重要起点,作为参与全球化和世界区域信用一体化的重要起点。

    2006年02期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信用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林其屏;

    信用既是文化、制度,也是政治经济的影响力,是重要的软实力。信用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面临信用一体化的挑战。本文提出应当把国内区域性的信用一体化作为全国信用一体化的重要起点,作为参与全球化和世界区域信用一体化的重要起点。

    2006年02期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科技产业发展与政府的作用

    于军;邱菀华;

    高科技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但其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尤其是政府的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并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了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主要选取具有可比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韩国和印度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得出面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即政府需要在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引导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人才等多个方面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006年02期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高科技产业发展与政府的作用

    于军;邱菀华;

    高科技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但其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尤其是政府的支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并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阐述了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主要选取具有可比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韩国和印度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得出面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即政府需要在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引导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人才等多个方面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006年02期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水资源资产化与产权化及初始水权界定问题研究

    李雪松;

    水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清晰界定产权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经济学方法。按照水资源资产化,资产产权化,产权资本化的模式,实现水权象资本一样按规律流动,保证水资源有序高效的配置。流动的水权是水权管理的目标,是水权资本化的体现。初始水权是一种静态的产权,初始水权的界定是水权流动的基础。初始水权界定应遵循尊重历史原则、分层分类所有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2006年02期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水资源资产化与产权化及初始水权界定问题研究

    李雪松;

    水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清晰界定产权是保障水资源安全的重要经济学方法。按照水资源资产化,资产产权化,产权资本化的模式,实现水权象资本一样按规律流动,保证水资源有序高效的配置。流动的水权是水权管理的目标,是水权资本化的体现。初始水权是一种静态的产权,初始水权的界定是水权流动的基础。初始水权界定应遵循尊重历史原则、分层分类所有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2006年02期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探讨

    杜奋根;

    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对我国现阶段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得到相应份额就不存在剥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还存在剥削的事实,但不能承认剥削合法,消灭剥削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

    2006年02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探讨

    杜奋根;

    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对我国现阶段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得到相应份额就不存在剥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还存在剥削的事实,但不能承认剥削合法,消灭剥削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

    2006年02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

    胡绍元;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然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不可能完全达到;在学术界对按劳分配制度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因此个人收入的分配应按效(益)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科学、可行。

    2006年02期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

    胡绍元;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然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不可能完全达到;在学术界对按劳分配制度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因此个人收入的分配应按效(益)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科学、可行。

    2006年02期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

    陈玉清;

    由于现实的经济条件很难满足购买力平价所要求的全部假设前提,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后不断有人对其提出修正与扩展。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成本理论、工资成本汇率理论、有效市场论与长期汇率决定理论。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的国情对购买力平价提出了四种拓展形式。

    2006年02期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

    陈玉清;

    由于现实的经济条件很难满足购买力平价所要求的全部假设前提,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后不断有人对其提出修正与扩展。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成本理论、工资成本汇率理论、有效市场论与长期汇率决定理论。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的国情对购买力平价提出了四种拓展形式。

    2006年02期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等级制与专业化——官僚组织的两难

    刘圣中;

    官僚组织构建的两大基本原则是等级制原则和专业化原则。两大原则分别从内部和外部推动组织建构管理秩序和获取外部资源,从而确保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这两大原则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依据两大原则形成的等级制权威和专业权威互相为争取在组织中的优先地位而不断抗争,这种抗争就构成官僚组织的两难。社会发展需要组织不断超越这一困境,以适应知识时代的变化。

    2006年02期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等级制与专业化——官僚组织的两难

    刘圣中;

    官僚组织构建的两大基本原则是等级制原则和专业化原则。两大原则分别从内部和外部推动组织建构管理秩序和获取外部资源,从而确保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这两大原则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依据两大原则形成的等级制权威和专业权威互相为争取在组织中的优先地位而不断抗争,这种抗争就构成官僚组织的两难。社会发展需要组织不断超越这一困境,以适应知识时代的变化。

    2006年02期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语义的限制

    寿永明;

    从语法功能的角度,一般把汉语的语法单位分成四级,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语素,词,短语,句子。本文认为,在汉语的这四级语法单位中,高一级的语法单位对低一级的语法单位能起到限制语义的作用,使语义具体化和清晰化。

    2006年02期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语义的限制

    寿永明;

    从语法功能的角度,一般把汉语的语法单位分成四级,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语素,词,短语,句子。本文认为,在汉语的这四级语法单位中,高一级的语法单位对低一级的语法单位能起到限制语义的作用,使语义具体化和清晰化。

    2006年02期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也论“来着”的句法位置

    李爱红;徐莉莉;

    “来着”在句中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一些学者直接把“来着”叫做“句末助词”或“句末语气词”。我们发现“来着”有用于句中的情况,特别是有能用于定语从句末和中心语之间的情况,这是所有语气词都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我们说这种“来着”不能看作语气词,把“来着”全部划入语气词的做法是不太科学的。

    2006年02期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也论“来着”的句法位置

    李爱红;徐莉莉;

    “来着”在句中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一些学者直接把“来着”叫做“句末助词”或“句末语气词”。我们发现“来着”有用于句中的情况,特别是有能用于定语从句末和中心语之间的情况,这是所有语气词都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我们说这种“来着”不能看作语气词,把“来着”全部划入语气词的做法是不太科学的。

    2006年02期 17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女”和“汝”与第二人称代词(rǔ)之关系考

    杨希英;

    本文认为,在殷商时代以前,“女”作名词,表示妇人之义;“汝”作名词,表示汝水河之义,两字与代词(rǔ)之关系不可考。从殷商时代开始至西汉,“女”除了作名词外,也可以假借作代词(rǔ);而“汝”除了作名词外,也可以假借作代词(rǔ)。从东汉以后,在记录代词(rǔ)时,一般不再借用“女”(偶有使用)字,“汝”除了作名词外,成了一个专门记录第二人称代词(rǔ)的字。

    2006年02期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女”和“汝”与第二人称代词(rǔ)之关系考

    杨希英;

    本文认为,在殷商时代以前,“女”作名词,表示妇人之义;“汝”作名词,表示汝水河之义,两字与代词(rǔ)之关系不可考。从殷商时代开始至西汉,“女”除了作名词外,也可以假借作代词(rǔ);而“汝”除了作名词外,也可以假借作代词(rǔ)。从东汉以后,在记录代词(rǔ)时,一般不再借用“女”(偶有使用)字,“汝”除了作名词外,成了一个专门记录第二人称代词(rǔ)的字。

    2006年02期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走出法律认识的误区——法律的道德批判

    马云驰;

    对整个社会来讲,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有其积极性。但伴随着法律意识增强的是人们在法律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立法就等于法律;以为法律之外什么都可为,而且有可为的权利;法律是万能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之匙;有法律意识就等于会告状。本文认为必须从理论上认识和澄清这些法律认识的误区,才能形成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也才能为法治社会营造必要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环境。

    2006年02期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走出法律认识的误区——法律的道德批判

    马云驰;

    对整个社会来讲,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有其积极性。但伴随着法律意识增强的是人们在法律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立法就等于法律;以为法律之外什么都可为,而且有可为的权利;法律是万能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之匙;有法律意识就等于会告状。本文认为必须从理论上认识和澄清这些法律认识的误区,才能形成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也才能为法治社会营造必要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环境。

    2006年02期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思考——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听证会谈起

    徐艳群;吴国亮;

    行政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相对人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参与听证、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等内容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但听证实践中存在的通病和现行制度上的缺失,导致该制度没有真正发挥其核心价值作用,故亟待从听证的适用范围、方式、主持人等方面进行完善,健全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以适应现代行政法治的需求。

    2006年02期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完善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思考——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听证会谈起

    徐艳群;吴国亮;

    行政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相对人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参与听证、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等内容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也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但听证实践中存在的通病和现行制度上的缺失,导致该制度没有真正发挥其核心价值作用,故亟待从听证的适用范围、方式、主持人等方面进行完善,健全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以适应现代行政法治的需求。

    2006年02期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新修订《公司法》中股东权益拓展之派生诉讼的探析

    高岚;常媛;苏菊;

    新修订的《公司法》中很明确的引入了派生诉讼,这也是对股东权益的又一大拓展,并且关于派生诉讼的研究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对于派生诉讼在实际当中的具体操作和运用,可以说既具备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又具备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那么,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关于这一新的股东权益受到法定待遇后所带来的实际问题。

    2006年02期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修订《公司法》中股东权益拓展之派生诉讼的探析

    高岚;常媛;苏菊;

    新修订的《公司法》中很明确的引入了派生诉讼,这也是对股东权益的又一大拓展,并且关于派生诉讼的研究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对于派生诉讼在实际当中的具体操作和运用,可以说既具备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又具备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那么,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关于这一新的股东权益受到法定待遇后所带来的实际问题。

    2006年02期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对受虐杀夫妇女的惩处和保护的探讨

    刘余香;

    因家庭暴力引致的受虐妇女杀夫的案件在我国时有发生,受虐妇女因此而被处以重刑的不在少数。探讨对受虐杀夫的妇女判决无罪或减免刑罚的法律依据,对于在惩罚杀人行为与保护受虐妇女合法权益之间获得平衡,对于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02期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对受虐杀夫妇女的惩处和保护的探讨

    刘余香;

    因家庭暴力引致的受虐妇女杀夫的案件在我国时有发生,受虐妇女因此而被处以重刑的不在少数。探讨对受虐杀夫的妇女判决无罪或减免刑罚的法律依据,对于在惩罚杀人行为与保护受虐妇女合法权益之间获得平衡,对于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年02期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国外预告登记与我国商品房预售登记问题研究

    张红云;

    文章通过对国外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涵义、性质、要件、效力、消灭等内容的介绍和论述,对我国目前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意在配合正在进行的物权立法,进一步完善该制度,并适时地将其过渡为预告登记制度,以切实保护购房者取得其期待的房屋及所有权的利益。

    2006年02期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国外预告登记与我国商品房预售登记问题研究

    张红云;

    文章通过对国外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的涵义、性质、要件、效力、消灭等内容的介绍和论述,对我国目前的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意在配合正在进行的物权立法,进一步完善该制度,并适时地将其过渡为预告登记制度,以切实保护购房者取得其期待的房屋及所有权的利益。

    2006年02期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刘建荣;李方柏;

    做好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与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建议。

    2006年02期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1 ] |[阅读次数:0 ]
  •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刘建荣;李方柏;

    做好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与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建议。

    2006年02期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1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研究

    易宁;丁小华;

    本文在对高校学风状况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高校的实际,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2006年02期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风状况的调查研究

    易宁;丁小华;

    本文在对高校学风状况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高校的实际,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2006年02期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吴磊;肖池平;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正向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阐述了和谐校园视角下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重要作用,并详细阐述了针对其特点和作用如何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

    2006年02期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8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吴磊;肖池平;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正向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阐述了和谐校园视角下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重要作用,并详细阐述了针对其特点和作用如何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

    2006年02期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8 ] |[阅读次数:0 ]
  • 哈奇生的直觉美学思想

    彭立勋;

    哈奇生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内在感官”说,对其强化了心理学解释,认为内在感官是既不同于外在感官、又不同于理性认识的先天的审美能力,具有直觉性,不涉及对象知识和个人利害,从而对美感特点作了新的概括。同时又从“美的观念”论出发,首次将美分为绝对美和相对美,前者指从对象本身所感知的美;后者指把对象看作摹本所感知的美,从而对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作了新的探索,在西方近代美学发展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6年02期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哈奇生的直觉美学思想

    彭立勋;

    哈奇生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内在感官”说,对其强化了心理学解释,认为内在感官是既不同于外在感官、又不同于理性认识的先天的审美能力,具有直觉性,不涉及对象知识和个人利害,从而对美感特点作了新的概括。同时又从“美的观念”论出发,首次将美分为绝对美和相对美,前者指从对象本身所感知的美;后者指把对象看作摹本所感知的美,从而对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作了新的探索,在西方近代美学发展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6年02期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可通约性、意义与推理结构——对费耶阿本德不可通约性理论的历史考察

    阳明;东篱;严行健;

    费耶阿本德是西方科学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本文考察费耶阿本德早期和晚期不可通约性理论的差别,提出:一方面,不可通约性只涉及科学术语中意义之个别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术语中的意义与人类认知背景的各个层次有多重的联系;因此,一般而言不可通约性并不蕴含或要求完全彻底的意义变化。本文还认为,意义变化仅仅是不可通约性的一个表面特征而并不是其本质。不可通约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有关推理结构的问题。

    2006年02期 223-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可通约性、意义与推理结构——对费耶阿本德不可通约性理论的历史考察

    阳明;东篱;严行健;

    费耶阿本德是西方科学哲学史上重要的哲学家。本文考察费耶阿本德早期和晚期不可通约性理论的差别,提出:一方面,不可通约性只涉及科学术语中意义之个别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术语中的意义与人类认知背景的各个层次有多重的联系;因此,一般而言不可通约性并不蕴含或要求完全彻底的意义变化。本文还认为,意义变化仅仅是不可通约性的一个表面特征而并不是其本质。不可通约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有关推理结构的问题。

    2006年02期 223-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区域主导产业定量选择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黄新建;龚国平;

    正确地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是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了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应遵循的基准和建模方法,并采用AHP法构造了一套指标体系,对江西省赣州市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

    2006年02期 2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区域主导产业定量选择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黄新建;龚国平;

    正确地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是事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了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应遵循的基准和建模方法,并采用AHP法构造了一套指标体系,对江西省赣州市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

    2006年02期 2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宋代江西农业的进步及原因分析

    刘清荣;

    宋代是古代江西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江西的农业更是呈现一派发展进步的景象。农具、耕作技术、农田水利修筑等方面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宋代江西农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府的重视是宋代江西农业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等等。这些对今天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有所启迪的。

    2006年02期 239-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宋代江西农业的进步及原因分析

    刘清荣;

    宋代是古代江西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江西的农业更是呈现一派发展进步的景象。农具、耕作技术、农田水利修筑等方面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宋代江西农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府的重视是宋代江西农业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等等。这些对今天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有所启迪的。

    2006年02期 239-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医疗社会保险保障制度运行状态分析与对策研究

    胡卫萍;

    文章针对我国医疗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中的城镇和农村两大保险市场,分析了现行城镇职工医疗社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衰所呈现的困惑也进行了探讨,并从现行医疗社会保险保障制度本身不够成熟、运行缺陷不可避免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一运行状态的原因,同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2006年02期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医疗社会保险保障制度运行状态分析与对策研究

    胡卫萍;

    文章针对我国医疗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中的城镇和农村两大保险市场,分析了现行城镇职工医疗社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兴衰所呈现的困惑也进行了探讨,并从现行医疗社会保险保障制度本身不够成熟、运行缺陷不可避免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一运行状态的原因,同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2006年02期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的实践与启示

    汪勤峰;张锋;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企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遵循“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原则,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延长物品使用周期,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把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努力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江铜的实践启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2006年02期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的实践与启示

    汪勤峰;张锋;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企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遵循“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原则,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努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延长物品使用周期,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把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努力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江铜的实践启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2006年02期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胆的尝试和富有意义的探索——评阎耀军新作《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

    陆学艺;

    2006年02期 25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胆的尝试和富有意义的探索——评阎耀军新作《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

    陆学艺;

    2006年02期 25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系

    2006年02期 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系

    2006年02期 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