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

  • 表现主义人论视域下的马克思人学革命

    陈艳波;陈漠;

    学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来源的讨论还鲜有涉及赫尔德开创的表现主义人性新观念,但事实上,这种人性新观念通过德国浪漫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从表现主义人论来看,马克思人学革命既是对表现主义人性观念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超越和发展。继承方面,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表现主义人性观一样,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历史地生成的,破除了人具有先验本质的预设。在超越和发展方面,马克思将表现主义人性观的"表现活动"进一步规定为具有历史性的感性实践活动,真正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性,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人的自由及人与自然的和解问题。

    2021年01期 v.41;No.410 5-13+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 ]
  • 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哲学批判理论的学术图景

    刘丽;

    作为一位空间理论大师,列斐伏尔在马克思主义框架内,沿着空间政治学批判路径,提出"空间是社会产物"命题,探讨了在当代都市社会中城市权利如何实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为我们理解城市在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和政治学分析中的价值提供了独特视角,也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当代重构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空间再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021年01期 v.41;No.410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 ]
  •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概念的本真内涵

    周玥;

    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之后,在拟真的理论框架内展开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基点。在拟真批判中,鲍德里亚以象征交换的本真内涵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中的社会历史维度,以符号代码的超真实建构来否定价值的理性言说,进而对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体系进行了彻底颠覆。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本真规定与后工业社会的拟真形态之间重新建构了资本批判的逻辑张力,他以抽象的方式阐述拟真社会中的资本再生产过程,批判超真实社会场景中象征暴力的意识形态统治。鲍德里亚的拟真批判理论中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2021年01期 v.41;No.410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62 ]

经济研究

  • 美国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贾根良;李家瑞;

    受疫情冲击,美国先前被股市泡沫所掩盖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亦纷纷浮出水面,正在逐步演变成整体性的国家治理危机。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力不足是导致美国经济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创新主体经历了巨大转变,中小科技企业逐步取代传统行业的大型上市公司成为技术研发的关键组织,在信息技术扩散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构成了美国创新优势的坚实根基。随着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恶化,美国小企业的发展境况开始变得每况愈下,"次贷"危机后更是陷入了长期的创新僵局。美国表面上因规模劣势、大企业打压和风险资本歧视而起的中小企业创新僵局,实则是信息产业转型和金融化企业治理模式蜕变两方面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有鉴于此,我国应从合理评价初创企业发展实际、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成长、培育企业间创新网络以及正视政府创新推动功能四方面着手,切实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使其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01期 v.41;No.410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0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 互联网发展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卢福财;刘林英;徐远彬;

    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互联网促进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结合2008—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互联网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表明:互联网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门槛分析发现,互联网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当互联网低于一定水平时,互联网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存在减弱趋势;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成本、产业结构水平和外部监督力度是互联网促进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路径。

    2021年01期 v.41;No.410 39-50+25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2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12 ]
  • 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研究

    潘红虹;唐珏岚;

    近年来,消费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仍然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尚未能充分发挥。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对居民消费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运用中国200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居民消费率的上升,并且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抑制效应大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消费率则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并且收入提高可以促进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提升。这表明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当前以城镇居民消费为主体的总体居民消费将受到较大冲击,而农村居民消费将显示出较大潜力。

    2021年01期 v.41;No.410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2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4 ]
  • 产业政策、地方政府干预与僵尸企业贷款

    徐斯旸;辛冲冲;杨先旭;

    基于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产业发展信息,结合2001—2018年间中国上市公司僵尸企业的识别及与其匹配的贷款数据分析检验我国产业政策对僵尸企业贷款的微观效应。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显著增加了银行对僵尸企业的贷款投放,且地方政府干预作为调节变量,明显强化了产业政策对僵尸企业贷款的正向影响;在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下,银行更倾向于通过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救助僵尸企业。因而,优化产业政策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设计,减少地方行政的过度干预,有助于释放错配于僵尸企业的信贷资源,推动僵尸企业有效出清。

    2021年01期 v.41;No.410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8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 ]

文学研究

  • 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对西方现代派的接受与反思

    张冰;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被称为"当代艺术",它的确立和发展,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直接相关。在中国视作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东西,包括了西方艺术发展中的现代派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这些艺术风格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的艺术终结命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在接受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同时,也接受了艺术的终结指向的基本话语。然而,中国艺术界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热情模仿,但对艺术的终结这一话题则反应寥寥。这与中国艺术界并不需要这一话题作为自己的话语资源有关。由此可知,在接受西方话语的过程中,中国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一直以本土的文化现实需要为基本的接受前提。

    2021年01期 v.41;No.410 74-8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 从审美自律到艺术自律:“审美无利害”概念之反思

    李素军;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2021年01期 v.41;No.410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 ]
  • 情境与建构:文学理论知识学属性审思

    姜文振;

    在后现代知识观和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中,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性的知识,具有确定的情境性和建构性。通过反思以西方文论范式为重要理论资源的中国现代文论,考察世纪之交文论建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知识型分化及转换状况,可以看出,文学理论的"真理性"仅仅存在于它与文学"现实"的互相映照与互相生成的动态历史过程之中。只有立足于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由古代到现代、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的宏观历史语境,以及各种文论范式所由生成的知识型基底和具体情境,方可深刻把握文学理论知识的建构特质,获得阐释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的理论合法性。

    2021年01期 v.41;No.410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伊夫·博纳富瓦的“否定性”诗学探幽

    巫春峰;

    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诗歌的一座巍巍高峰,他的作品既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又与之保持距离,他不断以清醒冷峻的目光审视前人的诗学,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诗学理论。《杜弗的动与静》是他的第一部诗集,标志着他诗歌创作的起点,也是其诗学的源头。该诗集高举"否定性"大旗,以神秘莫测的"杜弗"为触角来探析生命存在的深度,自始至终以"死亡"来抵抗概念的侵凌。博纳富瓦出于对感性世界的深切依恋和对人与世界重建联系的吁求,大刀阔斧地革新诗歌语言,他认为唯有如此,丧失了存在之根的人才能重返"真正的地点",虚无才能被"在场"取代,感性存在才能焕发意义的光辉。

    2021年01期 v.41;No.410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历史研究

  • 论南北朝时期官品制性质的演变

    杨恩玉;杨青芳;

    曹魏的官品并非官阶,当时官品的高低与传统的官阶——秩石的多寡颠倒错乱、难以对应。这种混乱的局面直到萧齐基本没有变化。萧梁和陈朝对官品和秩石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以使二者趋于一致。这种调整既体现了官班制的拉动作用,也体现了官品制由官才等级制向官阶制的演变,但南朝并没有完成这个演变。官品制演变为官阶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同一部门内高低不同的官职和高低不同的封爵位于不同的官品;官品高低与俸禄多寡、冠服高下完全对应;官品制成为官职迁转的主要依据。北魏孝文帝的官品制改革,标志着官品制最终演变为官阶制。

    2021年01期 v.41;No.410 109-118+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宋代武官“带职”制度探析

    束保成;

    带御器械、閤职、环卫官作为宋代武官的三种兼带职名,最初主要作为内任供职官,随着政治环境的需要,逐步发展成为外任武官兼带的职名,由此推动了武官"带职"制度的确立。此后,武官"带职"制度的发展不仅对两宋武官制度以及军事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宋朝"驭武之术"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宋代官制中具有特殊意义。

    2021年01期 v.41;No.410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 ]
  • 宋代官员公务迎书考论

    姜锡东;贺雪娇;

    宋代官员公务迎书的出现与发展,表明宋代迎送礼仪进一步完善,标志着宋代官员迎送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官员公务迎书从通书中脱离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信文体,具备独立完成信息沟通的功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宋代荐举制度推动了官员公务迎书的发展,使其脱离格式化的模式,彰显出写作者个人的特性,公务迎书的书写与官员的政治诉求密切相关,官员通过公务迎书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诚意,品级越低的官员所作公务迎书的政治性诉求越强烈。

    2021年01期 v.41;No.410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 ]

法学研究

  • 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管理体制机制探析

    胡德胜;杨焱;

    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实现长江流域生态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类"自然保护地"所依据的立法从外在形式上看,立法层级较低,统领性、综合性的立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从内在体系上看,过于零散和碎片化,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的考量。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我国重构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科学整合现有众多杂乱的"自然保护地";基于一体化流域管理,建立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流域管理体制机制,通过配套法规规章对《长江保护法》涉及自然保护地和湿地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完善;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多元共治。

    2021年01期 v.41;No.410 139-15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1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 ]
  • 关注治理效果: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新动向

    张翔;

    对环境治理效果的关注是环境公益诉讼能够长远发展的新动向,它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与生态的实质修复程度以及不同诉讼程序的协同。对此,无论是诉讼目的与社会效果,或是边际均衡与司法实践,还是实现协调与立法前沿,都体现了关注环境治理效果是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的新动向。然而,当下,各类环境公益诉讼普遍缺乏对环境治理效果的关注,它们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却影响各自程序的正常运行。因而,环境公益诉讼注重生态修复方案的制定,环境评估技术的自身构建与协作,环境诉讼策略与环境利益选择以及环境公益诉讼的环境执法监督互相衔接,是环境治理中注重实质生态修复的路径。以生态损害程度为尺度,根据不同生态损害程度区别适用、合理适用不同类别的环境公益诉讼,使环境公益诉讼程序能够发挥最大化的效用,则是环境治理中注重程序协同的路径。

    2021年01期 v.41;No.410 15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18 ]
  • 环境犯罪中相对严格责任的引入与适用

    郑祖星;

    在环境犯罪中是否应当引入严格责任制度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但是学界对严格责任的批评大多集中在绝对严格责任的弊端上,而相对严格责任不仅可以解决环境犯罪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证明责任问题,也可以很好地避免绝对严格责任的弊端。不过因为相对严格责任制度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因此,需要从三个方面对其适用进行限制,即严格限制适用罪名范围,将相对严格责任的适用限制在污染环境罪之中;严格保证被告人的辩护权,强化对辩护理由是否成立的判断;严格遵循刑法基本原则,确保司法公正。

    2021年01期 v.41;No.410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4 ]
  • 国家干预视角下金融机构破产安全港保护制度规则和边界

    巫文勇;张崟;

    国家对金融机构破产的深度干预和广泛救助,极大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破产规则和债务清偿模式,进一步异化了破产安全港保护机制的保护范围、保障程序和责任制度。因此,在金融机构破产安全港保护制度建设过程中,应结合金融机构破产特性,充分考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诉求、不同金融交易合约的风险程度、金融机构破产特定债务的优先清偿等,在传统商事企业破产安全港保护制度基础上进行适应性修正,制定融合经营、杠杆交易和"互联网+"等新金融特征的金融机构破产安全港保护制度规则和边界范围。在法律上设定安全港保护的等次或者优劣顺序,以及金融保障基金与国家对金融机构破产清偿的启动条件和额度比例等,以有效实现金融机构破产安全港保护与公共资金救助的界定和协调,解决特定金融合约安全港保护与金融消费者合约清偿冲突。在金融机构破产立法中,建立"破产自动冻结""偏颇性清偿禁止""破产约定无效"的豁免规则和金融机构破产安全港保护例外性制度,确保金融机构破产财产既定、无法同时满足金融消费者和全体债权人债权清偿要求前提下,实现破产公平清偿和"风险最小、成本最少和金融稳定"金融机构破产价值目标。

    2021年01期 v.41;No.410 169-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 ]
  • 论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德性司法

    高博;

    德性司法是运用法官德性解决实践问题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司法方式。德性司法注重大众化的司法方式,更加追求司法过程中的实质公正,要求积极能动的司法。德性司法中的德性是指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法官个体所展现的德性,法官的德性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低阶和高阶角度可以进行四种德性分层。在理念、方法、效果等方面,德性司法与市域社会治理存在内在融通。蕴含德性司法的市域社会治理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现实有效性,市域社会治理的视域则可以突破司法场域的封闭和局限,进一步明确德性司法的内在特点和优势。

    2021年01期 v.41;No.410 179-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 ]

政治学研究

  • 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四重认识

    李君;唐志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应当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疫情的长期性、复杂性,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从抗击疫情的长期实践中感悟"四个伟大"、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要加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四重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科学性;借鉴重大疫情防控的历史经验,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有效性;在中外对比中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宣传抗击疫情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持续凝聚中国精神。

    2021年01期 v.41;No.410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 ]
  • 党性自觉铸就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雷茜;

    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由共产党与生俱来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政治态度和工作作风,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和理想信念决定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具体包括政治属性本色、政治基础本色、政治觉悟本色和政治作风本色。唯有高度的党性自觉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变质,才能永葆我们党的执政自信。要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必须有锤炼和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党性自觉,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做政治思想上的明白人、政治制度上的规矩人、政治作风上的正派人和为民谋利的领路人。

    2021年01期 v.41;No.410 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 ]

管理学研究

  • 媒体融合语境下传媒领导力研究

    熊皇;赖星星;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社会情境下,当代中国在职传媒从业者面临职业晋升困扰、能力"转型"和工作角色"转换"等现实挑战,个体面对的工作情景以及利益冲突日益复杂,需要他们在"实践理性"中平衡和处理自身的及与他者的各种利益,以达成在职业晋升和媒体融合大潮流中的"实践自觉"。结合职业晋升和传媒领导力的条件关系,从个体的实践中分析和提取实践理性的外在表征,阐释媒体融合环境下传媒领导力的主要特征表现和核心要素,发现传媒领导力的特征可以概念化总结为:担当、感知、学习和想象。因此,传媒从业人才应基于新时代传媒领导力的要求进行核心素养的"守正"与"创新"。

    2021年01期 v.41;No.410 204-21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社会学研究

  • 产业扶贫中的基层治理逻辑解读

    原贺贺;

    有序的基层治理能够有效缝合中央权威体制与地方有效治理之间的罅隙。产业扶贫中,基层干部权力运行的内部结构及其所遵循的理性维度恰适于科层理性与关系理性的分析工具。除科层制外,运动式治理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关系理性并非全面消解科层理性,关系理性消解科层理性以形式合理为边界。因此,形式合理优先于关系理性。关系理性消解科层理性会引致结果合理的失败,亦会引致结果合理的实现。在关系理性内,"规避风险"居首,面向上的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面向下的价值型关系理性,"完成任务"优先于"追求政绩"。

    2021年01期 v.41;No.410 215-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 ]
  • 困境儿童福利可及性:内涵界定与制度构建

    金红磊;

    儿童福利提供状况和儿童权益保障程度是国家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在我国重视儿童发展总体政策背景下,制定合适的儿童福利模式和儿童福利政策,不但关乎包括儿童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等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进程,更关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着眼于提升困境儿童福利的可及性,在困境儿童福利需求与可及性阐释基础上,从可用性、可达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等方面分析困境儿童社会福利传递机制,并从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合作救助机制、构建社区"嵌入式"福利提供机制、提升福利意识等角度提出困境儿童的福利可及性制度构建路径。

    2021年01期 v.41;No.410 227-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5 ]

文化研究

  • 新时代“千年运河”文旅品牌形象塑造

    秦宗财;

    塑造"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必须基于文化基因、媒介传播与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的互动。根据媒介形态,"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具体表现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文化空间形态三种形态,此三方面互为依托、紧密联系。新时代"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需要从形象定位、内容创新、符号编码、业态与产品、渠道融合等多层面探索创新。

    2021年01期 v.41;No.410 235-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8 ]
  • 当法律遇见艺术——法律与艺术跨学科研究的形成及发展趋向

    刘星显;

    法律与艺术跨学科研究的生成和兴起,是法学研究进入多元化时代的必然现象,也是法学研究后现代转型的直接而具体的反映,形成了其独特的研究特点与优势。法律与艺术跨学科研究经历了由多学科到交叉学科再到跨学科的推进过程。跨学科程度不断加深,在由前理论到引介理论再到自觉理论建构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建构力逐步增强。法律与艺术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既源自法学研究的内生变革动力,也与法律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密切关联,初步形成了其结构范畴。未来可预期的国内法律与艺术跨学科研究,将在判决书、解释学、人工智能、法律文化及法律教育等领域做出独特贡献。

    2021年01期 v.41;No.410 244-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4 ]

  • 贾根良

    <正>贾根良,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财政货币与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0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主编和合作主编的丛书有《演化经济学译丛》《经济思想史研究丛书》《中国演化与创新经济学丛书》《新经济思想史与新李斯特学派丛书》。

    2021年01期 v.41;No.41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公示

    <正>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2020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工作的通知》(国新出发函[2021]1号)和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关于转发《关于开展2020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将2020年度核验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如下:高平叶萍俞晖胡炜薛华王立霞张丽陈保林公示期:2021年1月25日—2021年2月10日投诉电话:江西省新闻出版局0791-88901521,88912728。

    2021年01期 v.41;No.410 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投稿须知

    <正>《江西社会科学》是创刊于1980年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月刊。目前所设主要栏目有:学子语类、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海外传真等,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就以上栏目赐稿。为遵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请作者来稿时注意以下事项:一、作者请在本社官网(http://www.jxshkx.net)或知网(http://jxsh.cbpt.cnki.net)进行在线投稿,并按网站"投稿须知"要求规范文章内容和格式。

    2021年01期 v.41;No.410 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