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新汉;
不能把"Humanism"译为"人文精神"。作为动词的"人文"是使人成为主体,体现自由的作为"类活动"的实践;"精神"是体现社会主体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作为实践意识积淀的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尖锐化以社会危机形式呈现出来,在具备主客体的特殊社会条件时,人文精神就以与社会崩溃时期不同的社会自我批判形式生动地展开。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两个环节中,"自上而下"态势的国家权威批判活动和"自下而上"态势的社会民众批判活动中都有"世界历史个人"把上层和下层大众中"内在的‘精神’"由不自觉带到自觉,从而使人文精神得到弘扬。人文精神赋予社会自我批判以"势"。人对"势"的能动性体现在"顺势""乘势"和"造势"。韦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分别与社会自我批判两个环节中的目的设定和方法选择联系在一起。当作为"用"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背离作为"体"的人文精神时,异化就发生了。价值理性异化比工具理性异化的危害更大。社会主体,尤其是其中的"世界历史个人",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人文精神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异化予以批判。
2020年12期 v.40;No.409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清涛;
马克思的主体是现实主体,这个现实主体必然是一个生存主体。肯定主体是生存主体还只是哲学革命的开始,如果这个生存主体依然服从于生存必然性之中,那么,他仍然是一个必然性主体,只有这个生存主体——"现实的人"——作为他应是的主体展开自身时,才是一个真正的主体,取得真正的现实性。现实中的人是"现实的人"的一个位格状态,而无产阶级则是"现实的人"的全位格,是无产者的本己的生存,是无产者的"第三位格"。"第三位格"是"去成为"而不是"被规定","去成为"是与永恒的绝对者的共在,与永恒的绝对者的共在开启了无产阶级事业的神圣维度。"去成为"是一种自我解放,而"被规定"则是被奴役。
2020年12期 v.40;No.409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洪楼;
为了克服近代自然法传统的原子化个体的困境,黑格尔将"伦理"作为社会整合的一种有效的概念工具。霍耐特认为,这一"伦理"构想包含一种主体间相互承认的理论。通过对黑格尔早期一系列文献(尤其是《伦理体系》)的重构性分析,霍耐特提炼出一种主体间性的社会哲学,即创造性地综合费希特的承认理论与霍布斯的斗争理论,进而形成一种"为承认而斗争"的社会理论模式。根据这一理论,主体间的冲突与承认,既是个体形成的中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中介。但《伦理体系》未能充分阐述犯罪的动机问题,因而无法清晰地区分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承认关系结构。黑格尔的意识哲学转向虽然能更清晰地区分不同承认阶段中的个人概念,但由此付出的代价则是一种强的主体间性理论的逐渐消失。
2020年12期 v.40;No.409 22-3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晓乐;王志刚;
生发于哲学社会科学"空间转向"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有着自身的思想逻辑与积极的学理贡献,但也存在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其内蕴的空间本体论诉求与替代阶级政治的差异政治策略造就的事实上的"不革命",构成其总体上的理论界限。基于此,理论工作者需要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方法论遗产,借鉴西方空间政治经济学经验和教训,从空间视角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的理论创新,引导人们以空间为落脚点分析当代社会变迁过程,揭示其中"使用"与"交换"的权益斗争以及改善现状的可能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叙事的核心要义并不在于重视空间的社会性或者任何社会存在都有空间形式等表象问题,而是要注重与历史/时间融为一体的空间实践矛盾背后的政治经济过程、规律、趋势的解释和表达。
2020年12期 v.40;No.409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周绍东;李晶;
经济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分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选择和改革方向定位提供了决策依据。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为主线的,先后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理论成果,并取得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最新进展。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创新是以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遵循的,通过在革命战争时期运用"经济基础—阶级定位—革命道路"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运用"矛盾—目的—手段—制度—理念"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共产党的经济理论创新为其政治路线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2020年12期 v.40;No.409 40-48+25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彭玉婷;李正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探索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的伟大思想凝练、实践结晶和创新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探寻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溯源和逻辑架构,置于统一框架下系统探究所有制制度、经济运行制度和分配制度等三项制度分别演进的历史脉络及其中的制度演进规律。在这三项制度历史脉络基础上,进而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逻辑演绎过程。这就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两个方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科学性。
2020年12期 v.40;No.409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文晖;段伟杰;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引发资产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比较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和房地产两种资产价格的不同影响,以我国2005—2018年上证指数及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月度数据为样本,使用baker等学者构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标,实证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及房地产两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在短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降低了股票以及房地产收益率水平,他们之间都是负相关的,但是影响的程度不一致。随着时间推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房地产收益率的影响是稳定的负向关系,但是股票收益率却会出现正负交替现象。
2020年12期 v.40;No.409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赵勇;
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大众文化问题的论争中,本雅明的逻辑起点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大众,他所谓的心神涣散是一种具有宣泄功能、并能催生大众批判意识的接受行为,其结果是促成了身体的苏醒,并试图使其成为革命的武器;而阿多诺的着眼点却是统治意识形态通过大众文化对大众的整合,故大众之生紧密关联着个体之死,心神涣散则是使大众屈服于商品拜物教的心理助因。阿-本之争错位的深层原因在于,前者追求与维护的是以静观冥想为核心的现代主义美学原则,后者挖掘与营造的是以心神涣散为表征的先锋派美学理念。在这样一种美学分野中来考察阿-本之争,许多问题或许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2020年12期 v.40;No.409 68-77+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徐晓军;
晚期萨义德将自身标识为当今美国世界里阿多诺唯一忠实的追随者。从早期研究中有意无意地回避阿多诺,到中期的时隐时现,再到晚期通过音乐、流亡,以论笔式的写作文体与阿多诺真正交叠,萨义德花费了一生的时间驶向阿多诺。这集中体现了萨义德对阿多诺复杂的心结和理解。他们带着浓浓的乡愁,表达着对所处时代社会文化的不满足。萨义德不仅继承了阿多诺的不满足,也继承了他所建构的批判精神,对社会历史展开富有洞见的批判;他还从阿多诺式的理论思考中发展出他的现世意图,寻求阿多诺与法农的结合,将理论批判与现世冒险在新的时间与空间中整合为一体。萨义德借此重燃批判理论曾经拥有的革命性内核,在世俗社会中展开乌托邦式的文化反抗与实践。
2020年12期 v.40;No.409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剑;
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当时欧洲的紧张局势,知识分子的文化政治功能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本雅明和葛兰西对此的看法不谋而合。在本雅明看来,"左翼忧郁"的主体是"左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忧郁的原因来自对现实的不满和一种失落的情绪,其忧郁的症候是沉迷于痛失之物,用消极的宁静取代了积极的政治行动,"左翼忧郁"者的社会理想接近社会民主主义。本雅明批评他们对资产阶级的暧昧态度,认为这些"左翼忧郁"者仍然沉醉在传统知识分子的旧梦中,妄图用人性和爱心美化世界,粉饰现实,主张放弃阶级斗争。而当下革命实践呼唤的是做有机的知识分子,唤醒无产阶级大众沉睡的力量,在意识形态领域捣毁虚伪的资本主义现实。本雅明关于有机知识分子的主张和他生命后期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选择,让我们看到这个人物矛盾复杂的一面,他的行动与言说之间形成了某种反讽效果。
2020年12期 v.40;No.409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樊如森;郭婷;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外贸枢纽港,均发生了显著的空间位移。前者表现为南北向的外贸重心摆动,即由粤闽沿海向北转移至浙苏沿海,进而再向北扩展到环渤海地区;后者表现为东西向的外贸重心摆动,即由九州沿海向东转移至东京湾,进而再向西扩展到大阪湾地区。外贸枢纽港的时空变迁,推动了中日两国之间海陆交通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强化了近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市场整合,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现实镜鉴意义。
2020年12期 v.40;No.409 101-11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敬敏;
进入近代以后,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工业,经历了从家庭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从传统民族工业向进口替代工业转型的时空变革。其核心内容,又可体现在中国近代棉纺织品海外贸易网络与贸易结构的演进两个层面。进口棉纱在推动传统棉纺织业原料市场化的过程中,亦改变了中国传统棉纺织业地理格局,以棉纱贸易为代表的海外市场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值得肯定。同时需要意识到,中国近代棉纺业在海外贸易中的竞争力不能被高估,近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的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2020年12期 v.40;No.409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严晨;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水产品消费市场和集散地。近代上海市场上的海产品有冰鲜鱼、咸鱼和海味三类。整体看来,冰鲜鱼输入的数量最多,咸鱼次之,海味最少。其中,国产海产品中冰鲜鱼输入最多,咸鱼次之,海味最少,而舶来海产品中则海味输入最多,咸鱼次之,鲜鱼最少。输入上海的海产品除一部分用于本市消费外,剩余部分一般转运至外埠销售,另有少量海产品出销或复出口至海外。上海海产品市场在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渔轮的出现和新式运输方式的引入,对于促进上海海产品市场发展及对外经济交流均有重要意义。
2020年12期 v.40;No.409 12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温世扬;李运达;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是对民事单行法进行"扬弃"的过程。我国民事立法虽受潘德克顿观念影响而继受以德国为主的大陆法系的立法体例,但基于历史惯性、社会现实、体系因应、伦理观念等原因,我国《民法典》的立法体例、物权主体、合同效力、人格权利类型、亲等制度、继承顺位及多数人侵权制度等明显具有守成的一面;而社会变革、交易保护、政策调整、价值协调等因素则决定民法典各编在权利体系、交易与担保规则、未成年利益保护与财产分配、权利保障与责任承担等方面具有更多的创新。本次民法典编纂的守成与创新,相当程度上系基于我国实践经验,其实用主义的立法态度值得肯定,亦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之佐证。
2020年12期 v.40;No.409 134-147+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谭启平;付一耀;
《民法典》居住权制度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居住利益为最主要目的,应以社会性居住权为基础,但也不排斥投资性居住权的设立。在《民法典》所构建的制度体系中,居住权不仅存在于物权编中,婚姻家庭编与继承编中所规定的赡养义务、扶养义务等也能作为居住权的设立根据。在《民法典》的实施过程中,人民法院通过裁判方式为特定主体设立居住权,既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物权编居住权立法设计的不足。法官在个案的裁判中,仍应遵循相应的限制。
2020年12期 v.40;No.409 14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巍;
《民法典》对债权人的代位权规则作出较大修改,有利于发挥该规则的保全功能及更大程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对于该规则的解释及具体适用,应立足于规范文义并参酌修改目的、其他规则衔接等因素予以确定。非金钱债权可否构成代位权的客体应结合具体情形判断;"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包括违约金、利息和有关担保权等;程序法权利原则上不能构成代位权的客体。债权人的债权无论是否到期,均可实施保存行为;保存行为的具体内容是"向相对人请求其向债务人履行、向破产管理人申报或者作出其他必要的行为"。直接清偿规则的适用条件和适用效果,应结合相关实体法规则和程序法规则予以解释。
2020年12期 v.40;No.409 16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谢小剑;李鹏云;
职务犯罪监察调查制度中监察调查权强大,监察调查程序封闭,外部监督有限。基于避免调查中心主义、防范冤假错案、保障辩方权利的需要,监察案件应当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也符合监察法的改革精神。为此,监察机关应当树立动态事实观、多元事实观、客观公正观、支持公诉观、证据裁判观、依法调查观,实现监察调查行为规范化。应当密切监察调查与公诉之间的配合关系,通过配合提高案件质量,满足审判中心的需要。监察机关要发挥提前介入机制,配合检察机关要求补充提供证据,做好强制措施的衔接,完成证据合法性证明。同时,发挥审查起诉和审判对监察案件的制约作用,审查起诉时要充分发挥自行补充侦查取证的制约作用,主动排除非法证据,坚守证据裁判原则,否定质量不过关的案件,对漏罪、漏诉的,依法直接提起公诉,刑事审判中以庭审实质化确保案件质量。
2020年12期 v.40;No.409 170-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吴萍;
"三权分置"落实了农民对农用地的财产性权利,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但贯彻实施中也潜藏着致使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降低的因素,引发生态风险。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和污染环境罪是规制"三权分置"生态风险的最有力手段。现行刑法生态法益保护不够,法定刑配置趋轻,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和污染环境罪的入罪门槛偏低,影响了刑罚预防功能的实现,不足以应对"三权分置"引发的生态风险。未来刑法修正应确立生态法益为非法占用农用地与污染环境罪的主要法益的立法理念,同时加大自由刑的处罚力度、增加生态恢复等非刑罚处罚措施,为"三权分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020年12期 v.40;No.409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金元浦;
公园城市是我国城市创新型发展的升级版,这一提法是我国城市治理的战略性转变。公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适应了我国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世界历史上的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来的珍贵遗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实现创造性转化。成都是中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发展的典范,值得深入研究。而寻找乡愁——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2020年12期 v.40;No.409 230-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林生;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公园城市理论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大实践,彰显出新时代城市建设应具有的文化品质和发展趋势。公园城市与花园城市相比,在提出语境、包含范畴、实现路径和所属思想体系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新时代城市在文化建设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也凸显公园城市是极具中国特色化的实践,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创意的驱动性、城市的生态性和城市的宜居性等方面。
2020年12期 v.40;No.409 238-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郑璐;邢祥;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电影行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一度出现断崖式下滑。在政策扶持和行业自救的合力作用下,电影行业迎难而上,在夹缝中求生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社会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作为社会主义文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电影,在后疫情时代必须立足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把握时代新变化和新表述,加快供给侧改革,探寻资源配置最优化、市场格局均衡化、影视生态健康化的发展路向。
2020年12期 v.40;No.409 24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