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魅影下的政治镜像: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议院书写The Political Image under the Traditional Phantom:the Parliament Writings in the Extraterritorial Travel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杨汤琛;
摘要(Abstract):
议院作为西方政体的一个直观的政治场域,不仅是晚清域外游者必去的场所,也是被反复形之于笔墨的政治符码。对于议院的描述、讨论,鉴于晚清游者的认知图式与固有立场,他们对议院的渴慕与接纳来自于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重申、对三代之治的回首,从而完成了新一轮的传统致敬;而从现实策略而言,议院作为近代西方诸国的立国之本、强盛之源,俨然成为晚清士人力图复兴王朝、修正皇权的救国大法,晚清游者对于议院及其背后民主制度的认知被精心编织于有关君权巩固、王朝复兴的国族叙事中,成为一个杂糅了现实政治诉求的想象体。
关键词(KeyWords): 晚清域外游记;议院;政治理念;复古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6FZW032)
作者(Author): 杨汤琛;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2]梁启超.古议院考[A].饮冰室合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 [3]林则徐.四洲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4]孙宝琦.出使法国大臣孙上政务处书[J].东方杂志,1904,(7).
- [5]张荫桓.三洲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6.
- [6]斌椿.乘槎笔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8.
- [7]志刚.初使泰西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8.
- [8]张德彝.航海述奇[M].长沙:岳麓书社,2008.
- [9]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8.
- [10]黎庶昌.西洋杂志[M].长沙:岳麓书社,2008.
- [11]秦晖.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A].传统十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
- [12]宋育仁.泰西各国采风记[A].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9册)[M].杭州:杭州古籍书店,1985.
- [13]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A].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M].北京:三联书店,1998.
- [14]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8.
- [15]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
- [16]宋育仁.泰西各国采风录[A].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M].北京:三联书店,1998.
- [17]载泽.考察政治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
- [18]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 [19]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 [20]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 [2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8.
- [22](日)佐藤慎一.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文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 (1)根据清政府制定的《出洋游历章程》,当时各出洋人员都需将撰写的游历日记抄送总理衙门,以备刊刻。
- (2)梁启超认为“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动力,我敢用一句话来包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