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
余悦;
摘要(Abstract):
自从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发布活动开展,使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特别是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中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成为一场热烈的"学术运动"。回顾十年来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出现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的学术路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科意识、问题意识、学者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学术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余悦;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3]董晓萍《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指出:“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就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政府保护文告。公元748年,当时朝廷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要求保护。”对于武夷山得到长达12个世纪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了评价。(《文化遗产》,2009年第10期)
-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571、1561页。
- [5]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发展宗旨及研究方向》,《美术研究》2002年第3期。
- [6]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 [7]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收入《2004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7月,第317-352页。
- [10]均见2001年7月27日出版的《望新闻周刊》。由于该刊的性质,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只能说是相关的文章。
- 艺研《“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研讨会综述》,《文艺研究》,2003年第2期。
-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4期。
-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分别见《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 王宁《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步》,《中国民族》,2003年第3期。
- [17]向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 叶舒宪《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 吕建昌、廖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兼谈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法律地位》,《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1期。
- 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5卷第2期。
-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民族文艺》,2008年第1期。
-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 [23]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4年第4期。
- [24]李淑敏、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船山学刊》,2005年第3期。
-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 这类论述,可参阅:陈勤建《民间文化遗产和开发的若干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谭启术《政府该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月刊》2007年13期;吴文科《按照文化事项的自身规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 这类文章有代表性的如:牟平、牟梅、李彤《试论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扮演的角色和应做的工作》,《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1期;关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发展新趋向》,《博物馆研究》2006年第1期;汤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法理视角》,《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潘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美术研究》2006年20卷第1期。
- 陈华文《目标差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悖论——也谈我们的建议与对策》,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10月,170-179页。
- 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美术研究》,2003年第1期。
- 陈淳、顾伊《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 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
- 杨建林、苏新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研究的现状与思路》,《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
-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化思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28卷第4期,1-6页。
-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该书前期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在2007年6月9日,即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前一天付印,以作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的教材。
-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物质遗产运动中的学术担当》,《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17卷第3期。笔者因参加了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会,故亲耳听见了这些讲话。而该文原刊发时,其中刘魁立的讲话一长段均为逗号,只有最后才用句号。为了更清晰地表达他讲话的层次,故将有的逗号改为句号。
- [37]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
- 可参阅余悦《中国文化与上海世博会》,《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 (日)才津裕美子著、西村真志叶编译《民俗“文化遗产化”的理念及其实践——2003年至2005年日本民俗学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综述》,《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6卷第2期。
- 章太炎《论教育的根本要从自国自心发出来》,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507页。
- [41]单霁翔《把尊严还给文化遗产》,《人民日报》2010年8月3日,12版。